2017年05月31日 星期三
坚持“理论育人、文化育人、实践育人”,湖南师范大学三位一体协同推进思想政治工作,让主流声音听得见、传得开、立得住,让主流文化看得见、记得住、能入心,让主流价值能落地、开好花、结硕果。
湖南师范大学:让思政工作贯穿育人全程
□通讯员 晏 昱

    师范生的思想道德建设状况,直接决定着未来教师的师德素养。近年来,湖南师范大学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积极发挥学校人才培养优势,坚持“理论育人、文化育人、实践育人”三位一体协同推进思想政治工作,推动主流声音、主流文化、主流价值“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师生的精神追求,外化为师生的自觉行动,形成崇德向善的校园风尚。

    让主流声音,听得见、传得开、立得住

    搭建线上线下理论育人平台。湖南师大是湖南省首批重点智库,有省部级以上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3个,并于2015年初成立全国高校首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院”,为核心价值观建设提供学理支撑,产生较大的社会反响。学校以“至善讲堂”“同心讲堂”“精勤讲堂”“麓山论坛”等校级品牌讲座活动为龙头,带动各二级单位举办的“书山论坛”“世承讲坛”各种学术讲座,打造独具特色的讲座平台。针对思政教育网络化、移动化、数据化、个性化的时代特点,主动搭建便捷高效的“理上网来”平台,先后开通星网、翔网、1+1青年评论网等主题网站,开发大学生手机报,开通湖南师大党的建设微平台、湖南师大星网等校园微信公众号,逐步形成特色鲜明、功能互补、多方联动、线上线下全覆盖的理论育人平台。

    组建各层面理论育人队伍。学校积极打造交叉学科“名家大师”理论育人队伍,抽调多名伦理学、历史学、政治学等专业教师参与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先后有12名教师入选国家“马工程”教材编写组,其中5人担任首席专家,涌现出著名伦理学家唐凯麟、国家“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吴家庆等一批活跃在全省理论宣讲界的“明星教师”。学校连续10多年举办“家事国事天下事”形势与政策教育,校党委书记李民带头为新生上第一堂“形势与政策”课,全体校领导、学院党委书记、院长等都定期走上思政课堂。2017年,学校成立党委讲师团,进一步壮大了思政理论宣讲队伍。学校强化网络育人队伍建设,抓好网络舆论引导。广泛邀请学校知名专家教授、优秀青年教师、辅导员组建顾问指导团队,在校园网络平台定期开展热点话题引导、好书导读、经典电影推荐。注重朋辈影响,大力建设学生“网络红军”,建成学生网络评论员队伍1100余人,发表原创评论8000余篇,成为网上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的生力军。

    推出系列理论育人成果。马克思主义学院入选全省首批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学生对思政课堂教学的满意度高。近年来,学校专家学者先后发表重要理论文章100多篇,出版相关学术著作30余部和各类理论普及类读物、中小学教材20多部。2015年以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院的智库成果先后6次得到中宣部、教育部等部门推介,2项智库成果入选2016年度湖湘智库研究“十大金策”。积极开展各类思政文化产品研发,研发出丰富多元的网络精神文化产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讲出来、唱出来、诵出来、画出来”。组织拍摄《大善至美》等系列微电影、微视频并在全校师生中播放,宣传好典型、弘扬正能量。

    让主流文化,看得见、记得住、能入心

    坚持精神文化引领。注重校训“仁爱精勤”内涵的激励作用,“四个倡导、四个追求”已成为师生做人做事做学问追求的境界。注重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积极开展“十佳师德标兵”“十佳青年教工”等多项评优表彰活动,遵纪守法、爱岗敬业、为人师表的师德风尚日趋浓郁,美术学院教师段江华荣获“全国师德标兵”和中宣部“时代楷模”等光荣称号。

    强化制度文化规范。健全以学校章程为核心的内部治理体系,推进依法治校迈出坚实的步伐。坚持以人为本,实施本科生导师制、本科生进实验室制、辅导员入住园区制、教师与学生“一帮一”制、政工干部与学生宿舍“手牵手”活动,使全员育人成为广大教职工的思想共识、价值共识和行为共识。设立校长学生助理、校长有约谈心谈话、院长圆桌会议等体制机制,激发师生民主管理的热情和动力。

    注重行为文化示范。注重在师生的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强化“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行为风尚。充分发挥思政理论课和其他课堂的育人作用,引导学生自觉规范言行。用丰富的校园活动陶冶人,校园文化艺术节、学生学术节、“麓山论坛”和“师大之星”评选等校园文化品牌深入人心、影响深远。其中,“未来教育家”竞赛活动坚持举办近30年不断线,每周一在各校区广场举行升国旗暨“国旗下的演讲”活动坚持了20多年。

    突出环境文化熏陶。努力美化校园环境,重点打造了校园“八景”、岳麓山抗战文化园,高标准建设了“三馆一厅”(校史馆、生命科学博物馆、美术展览馆、音乐厅),使师生处处感悟科学精神和人文关怀,引导师生锤炼美德、陶冶情操。其中,岳麓山抗战文化园是全国少有的坐落在大学校园的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近年来,学校将其作为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效平台,作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师生思想道德建设的有效载体,完善体制机制、创新内容形式,育人功能不断提升。

    让主流价值,能落地、开好花、结硕果

    巩固拓展教育教学实践基地。编写实践育人教程,制定教学计划、实施方案和大纲,构建了融实习、教研、招生、就业“四位一体”的实习实训模式。建立和完善校内外实践育人基地,在校内建设各种类型的学生创新创业中心,建设教学实验中心(室)23个、各类科技创新平台50多个,在校外立项建设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2个、省级校外实践教育基地3个、校级以上校企合作及校地合作各类实践育人基地40多个,为开展实践育人提供良好条件。

    精心策划主题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坚持抓好学生暑期社会实践,连续10多年被评为全国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优秀组织单位。2013年以来,平均每年都有150多支学生社会实践队奔赴全国各地开展“寻访历史·重走长征”纪念红军长征80周年、“心系民生·胸怀家国”大学生国情考察等主题社会实践活动。2016年,组织学生扶贫实践服务团赴学校对口扶贫点邵阳市绥宁县插柳村开展“文化扶贫、艺术扶贫、政策扶贫、科技扶贫、实践扶贫”,助力村民脱贫。大力倡导学生在社会实践基础上深入开展调查活动,每年组织近万名学生参与,涌现出一大批反映当代大学生强烈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的优秀作品,多部作品受到省政府、国家安监局、国家发改委等部委高度评价。

    积极打造区校共建德育高地。通过搭建校地合作区校共建平台,带动大学生志愿服务、公益组织及校园文化进社区,促进他们了解社会、奉献社会。学校建有21个区校共建大学生道德高地、105个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基地,每年常态化开展道德实践和志愿服务活动800多项,学生志愿者注册率达98%。目前,区校共建服务项目已经覆盖新民路社区等8大社区,与所在社区共同打造“农家学舍”“道德银行”等多个品牌项目,策划了“彩笔下的阳光”“暖阳下的守护”“编织折翼天使的艺术梦”“红日工程”等一系列活动,越来越多的村镇和社区开始受益于他们的志愿服务。区校共建实践育人探索突破了高校德育教育“闭门造车”的局限,拓展了道德建设的视域,开发了新的内容和实践生长点,创造性建构了生活与道德相结合、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知行相统一的新模式。

中国教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