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06月07日 星期三
教师先要做到深度学习
□ 王国清

    在河北邢台思源实验学校举行的“创课进校园”活动中,我校教师李万红的公开课《端午的鸭蛋》获得了参会者的极大关注。而在此前,我和李万红以及语文组其他几名教师一起进行了集智备课。

    实现学生深度学习的前提是教师要先深度学习。因此,备课时我们重点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研讨。

    第一,单元导读中最后一句写道,“体会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产生的艺术效果”。这句话是单元教学目标,是语文学习的工具性目标。怎样使这个目标更加明确?我们进行了多角度思考。例如:就这篇课文而言,主要涉及哪几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什么是综合运用?有单一运用的情况吗?综合运用产生了怎样的艺术效果?师生在写作实践中能有意识地运用吗……

    第二,课文后面的“研讨与练习”中提到,作者汪曾祺在语言上追求平淡而有味。什么是平淡?有什么味?只有把这些概括性的表达变得通俗直白,才算真正理解其中的意思。

    通过反复研读课文和相关文章,我们发现:汪曾祺追求的平淡是,在结构上不追求构思精巧,闲适自然最好;语言上不追求辞藻华美,口语通俗最好;选材上不追求高大上,凡人小事最好。什么是有味?自然不是酸味,也不是甜味,而是韵味。是什么韵味?就是特点。具体说,应该是写作中使用口语的通俗味,使用古汉语的典雅味,绘声绘色的形象味,略带夸张和调皮的淡淡幽默味。

    以上两个方面的研读是对学习目标和文本的深度学习。教师不仅要研读文本,还要研读单元导读和课后习题,因为它们都是课标最具体的载体。

    对“表达方式”“综合运用”“艺术效果”“平淡而有味”这些司空见惯的词语或概念进行不断追问,彻底弄懂这些概念的内涵,做到真正理解,才是深度学习。教师只有进行咬文嚼字的精读,做到和自身的知识、体验对接,才算深度学习和深度备课。带着自己深度学习的体验,才有可能引导学生深度学习。

    把熟知的概念彻底弄懂是求真,把概念性的表达变成通俗直白的表达是求实。求真与求实是严谨治学的态度,是教学相长的主要手段。引导学生求真求实是深度学习的第一步。

    读书的真功夫在于“既能把薄的书读成厚的,又能把厚的书读成薄的”。“读薄”偏重于求深度,“读厚”偏重于求宽度。为了把课文“读薄”,让学生能够深入理解,李万红在导学案中要求学生使用思维导图概括课文,就是引导学生抓住关键点,把课文真正“读薄”。

    教师先于学生进行深度学习,才能引导学生选择拓展材料,不让学生迷失在茫茫的信息海洋之中。在教师引导下拓展,才能最有质量、最贴近学习目标、最节约时间成本地把书“读厚”。

    如果备课时不做深度探究和学习,学生在课堂进行讨论时,教师就很难做到高水平、高质量的点拨、点评,达不到醍醐灌顶般的总结、升华。

    一直以来,语文教学都存在内容上打转转、零敲碎打提问、忽视整体把握的弊端,这是对学习目标和文本理解不能准确把握的结果。李万红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想达到在语用上下功夫、关照课文整体、重视情感体验的目的。

    因为有了前面的深入研读,所以李万红在公开课上提出了一个能统领全文的问题:这篇课文语言“平淡而有味”,请思考和讨论都有哪些“味”。

    只有讨论和分析是不够的,怎样体验出这些“味”才是关键。于是,李万红让学生采用边朗读边感悟的方法,通俗味、典雅味、形象味、淡淡幽默味,精彩的朗读还原了作者当时的情境,许多学生发出会心的微笑。

    求真求实,先“读薄”再“读厚”,整体把握,朗读感悟。我想,这些就是李万红在教学设计中想体现深度学习的匠心所在。

    (作者单位系河北省邢台经济开发区思源实验学校)

中国教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