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01月17日 星期三
好课看得见
吴民益

    什么样的课是好课,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认为,好课必须具备以下三个特点。

    看得见学习。课堂应变成学堂,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让学习真正在学生身上发生,这样的学习才有真正的效果。教师应让学生充分与文本对话,边读边想,边读边圈画批注,留下学习的痕迹;要让学生充分交流讨论,小问题同桌交流,大问题小组讨论,在讨论交流中碰撞思维火花,深化思维,完善答案;要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或动情朗诵,或表演演示,或通顺回答,或生动描述。课堂上,教师不能一直滔滔不绝地讲,不知疲倦地问,学生呆呆地听,或者蜻蜓点水地读一下,装模作样地交流一下。教师不能舍不得自己对文本秘密的发现,要让学生自己发现文本的秘密,为学生的发现而鼓掌;不能舍不得自己的精彩讲解,要引导学生自己从说得不精彩到说得精彩。教师不能等不及,等不及学生充分的学习,就开始讲解;不能闲不住,想说的时候少说,把时间多留一点给学生,让他们说、议、读、写。学生要在课堂上充分发挥、展示;学会合作,学会探究;找到自信,品味探索的过程。

    望得见进步。课堂上,教师要望得见学生的发展和进步,要望得见学生越读越好,由读错到读对,由读得不流利到流利;要望得见学生越说越好,由说得不通顺到通顺;要望得见学生越思越好,由思考错误到正确,由思考肤浅到深刻;要望得见学生越写越好,由写得不具体到具体,由写得不生动到生动。那种对答如流、一帆风顺的课堂不是成功的课堂,而是失败的课堂,因为学生都会了。那种课堂只与几个学生对话,以几个学生的会代表其他学生的会,这样的教学也是失败的。教师的教学应该面对大多数,要看到大多数学生的学会、会学。因此,教师应了解学情,学生会的不教,应教大部分学生都不会的东西。课堂上磕磕碰碰正常,冷冷清清也正常,因为这里有思考,有真正的学习。当然,有些进步是看不见的,但如果课堂上望不到一点学生的进步,这样的课堂肯定是无效的课堂。

    记住教师的教。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帮助者、激励者,不能成为学生学习的代替者。教师的教一定要放在最后一步,也就是在学生想懂又不懂的时候,想说又说不出的时候,这时才出手。因为,这时的点拨最能看出教师的教学功底,好的点拨能起到四两拨千斤之效,会让学生恍然大悟。比如,一位教师在教朱熹的《观书有感》时,问学生:“这首诗写的是池塘里的水,可是却用了‘观书有感’作题目,这首诗与看书有无关系呢?”许多学生说不清,这时教师在黑板上画了一个示意图:源头→活水(池塘清澈),书籍→知识(人聪明)。

    然后,教师指着示意图说:“书籍就好像源头,知识就像活水,源头里的活水不断地流进池塘,使池塘变得清澈。那么我们看书时,书籍里的知识就会源源不断地流进人的大脑,人就会变得越来越聪明了。作者写这首诗,其实就是让我们要不断地读书。”

    学生看了这清晰的示意图,听着教师清晰的讲解,不断地点头。这位教师的讲解,也让学生豁然开朗,终身难忘。

    (作者单位系江苏省镇江市新区实验小学)

中国教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