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01月17日 星期三
尊重教育目标的差异
□ 王晓春

    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大目标相同,都是帮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的人,实现自我,造福社会。然而,教师和家长因为所扮演的角色不同,在教育目标上是存在差异的。

    教师在设置教育目标上最常见的问题,一个是一般化,另一个是应试化。这可以理解,既然是班级教学,教师就很难针对一个个学生设计非常具体的教育目标,他们只能设置一个对大家都适用的目标,比如升学。结果,教师就很容易把教育目标简化为考试指标,除了少数有远见卓识的教师,一般都是这样的。

    有些教师喜欢责备一些家长的短期教育行为,其实教师存在的这种问题一点都不比家长少。一些教师想得更多的是学生眼前的考试分数,他们也许认为,眼前考个好分数就等于有光明的未来。其实,事情远不是如此简单。

    有些家长是完全跟着教师走的,他们也相信眼前考试分数的重要性。不过,最近几十年教育新理念不断输入,社会逐渐富裕,家长的想法发生了一些变化。

    对于教育目标,有些家长反而容易替孩子想得更远一些,针对性更强一些。毕竟教师是“铁路警察——只管这一段”,家长则要陪孩子过完自己的一辈子。

    于是,教师与家长在教育目标上的分歧越来越大。一些家长不再与教师保持一致,他们与教师成了“同路人”,但最终目标已经不同。

    家长与教师在教育目标上分歧扩大,这是社会价值观多元化的必然趋势,作为教育者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比如有些家长称,只要孩子学习生活快乐就行,不求高分,也不求未来成功。教师当然可以对此发表不同意见,但最好尊重家长的这种选择。还要注意,有些家长这么说,其实是阿Q主义,他的孩子学习不太好,所以就以此说来遮掩。

    教师希望学生的学历越高越好,家长可不一定这么想。有的孩子按成绩完全可以考上名牌大学,他们却偏要学一门手艺,家长也支持。于是,教师会感到痛心疾首。其实,孩子的这种选择可能更有利于实现自我。

    “开窍”晚的孩子,个性突出、智力特殊的孩子,创造性特别强的孩子,有时不太招教师“待见”。遇到这种情况,我常常会建议家长最好给孩子找一个不那么严格的班主任,这种教师对孩子伤害最小。如果班主任把孩子管理得“服服帖帖”,那害处可就大了,孩子可能会失去自我,甚至可能会迷茫一生。遇到类似情况,家长的教育目标不可盲目与教师保持一致。

    还有一种孩子,家庭特别富裕,存款就够他们吃一辈子,所以家长觉得学习没什么用处。这种家教理念当然是错误的,遇到这种情况,班主任应该郑重告诉家长,他们不仅会毁掉孩子,还会毁掉整个家庭……

    总而言之,家长的教育目标与学校不一致,应该看作是正常现象。对此,教师不要大惊小怪,更不要硬把家长的意愿纳入学校的轨道。教师尤其是班主任应该尊重、引导家长和学生自主选择目标,如果发现确实走了歪路,也要敢于提出异议。

    (作者系北京教科院基础教育研究所退休教师)

中国教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