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01月17日 星期三
激发师生心之力
文东茅

    【只要激发自己和师生的心之力,就是好校长;只要传道授业解惑,就是难得的“人师”。长此以往,我国就将涌现出一批新时代的教育家】

    2000多年前,《左传》中就已经出现“尽心力以事君”的表述。中国传统文化最伟大的地方在于发现了“心”和“心”的伟大力量。古代治国有十六字心法:“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孔子十五而有志于学,终身学习修炼,后来达到最高境界“随心所欲不逾矩”。王阳明对“心”的阐述透彻、详细,其学说被称为“阳明心学”。“修心”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是一次“心”的长征。我们每天坚持“不说谎、不抱怨、尽己责”,我们看到、听到的最多词汇应是“仁爱”“阳光”“温暖”“幸福”,是“立志”“勤学”“尽责”“担当”,是相互的砥砺扶持,我们带着满满的正能量和幸福感开启新的生活。

    当我们学习古圣先贤思想之后,发现当下中国教育最大的问题之一是教师职业倦怠、学生缺乏学习动力。看看当下的教育,师生是否有永不懈怠的不竭动力?我们不无遗憾地发现,许多人把心丢失了,忘记了初心,心中只有考试、升学、求职和收入,许多人迷茫、懈怠、无助、无力,甚至得了“空心病”。一颗本可以怀天下的心中只有一个小小的自我,怎能不空荡荡?所以,当前迫在眉睫的任务是要找回教育的初心,让师生心中装下更多的家人、朋友甚至祖国和人民,要激发师生的心之力,让教育促进师生的幸福美好生活。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报告还指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那么,什么是“强”,什么是教育之“强”?在我看来,这个“强”绝不仅仅是办学条件、世界排名以及科技创新这些外在指标表现出来的强,真正的强是内心的强大,是以坚定的理想、信念为基础,是道德、知识、能力均衡而充分发展的强。

    少年强,则中国强;教师强,则少年强。而要成为这样的强者,最重要的是要立志,要立高远之志。如今,我们赶上了一个伟大的新时代,只要我们志存高远,心怀祖国和人民,把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为自己的使命,就一定会涌现出源源不断的心之力。这种心之力,不只是个人的体力、智力或非智力因素,而是爱的力量:仁爱天下,仁者无敌;是诚的力量:至诚无息,至诚如神;是志的力量:有志者,垄亩亦可飞鸿鹄。这种心之力,就是人心所向,就是师生对幸福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同心同德、凝心聚力;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学问之道无它,求其放心而已矣”。教育原来如此简单,就是要找回初心,培育一颗中国心。

    当下,我们常常会问这样一个问题:我国为什么出不了教育家?因为我们定义的“教育家”必须有“自己独到、系统的教育思想”。其实,在数千年延续不断的中华历史中,古圣先贤早就为我们探索出一条被实践检验过、充满无上智慧的教育之道,这些圣贤之道就是人生幸福之道。只要激发自己和师生的心之力,就是好校长;只要传道授业解惑,就是难得的“人师”。长此以往,我国就将涌现出一批新时代的教育家。

    (作者系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授)

中国教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