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02月28日 星期三
课堂里的学生立场
曾佑惠

    “荒岛求生游戏远离学生的生活,尤其是一年级学生的生活,导致他们没有太明白‘荒岛’‘竹排’等所代表的具体事物。我们应关注学生每天的生活,随时记录他们生活中的事例,并纳入教学内容……”新入职教师姜亚南在上了《大家一起来》一课后,进行了教学反思。

    《大家一起来》是统编教材《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下册最后一课。课堂上设计的游戏“荒岛求生”创设了这样一个合作情境:6个孩子出去游玩,船快沉了,这时从远处漂来一只竹筏,问他们怎么办。“当学生们一窝蜂地上台要表达自己的求生观点时,我知道出问题了。”姜亚南说。

    对于刚上一年级的学生来说,合作是一个比较陌生的概念,用游戏吸引学生,培养学生对合作的兴趣,是非常好的活动设计,但用远离学生生活的“荒岛求生”游戏进行6人合作,不大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

    学生不在荒岛,6人一组人数太多,是课堂环节失败的原因,这背后的深入思考是:如何在课堂中落实学生立场。

    第一是学生的生活立场。“向生活学习,在生活中领悟”是统编教材《道德与法治》最主要的道德学习方式。向生活学习,包括过去的生活、当下的生活、未来的生活。向过去学习,服务于当下问题的解决、学生的道德困惑、对更美好未来的憧憬、对当下生活的指导。但像荒岛求生这样的体验,许多学生也许一辈子都体验不到,用一张容不下6双脚的纸代表竹筏,学生在体验中也感受不到求生的希望。

    第二是学生的起点立场。学生的实际状态成为教师教育教学的出发点,成为教学目标制定的依据。一年级学生从适应新生活到养成好习惯需要一段时间,但学生对合作的体验不是从零开始。

    在生活中,学生已经有了与他人合作的经历。只是学生如何从合作的经历中发现还有许多事情是可以有伙伴参与的,与伙伴一起做,会完成得更快,做得更好,从而体验到合作的乐趣,培养与他人合作的意识,是我们需要思考的。

    对于学生合作的能力与方法,我们必须从头培养。结合生活立场,我们需要从过去的生活到当下的生活设置情境,关注合作入门的7个细节:一是从同桌开始合作;二是最少合作时间为3分钟;三是要有分工,一个操作一个观察,或一个实践一个记录,或一个讲述一个倾听,或是两个伙伴依次做;四是小组汇报,让相对弱者先说;五是开口,第一个词是“我们”不是“我”;六是汇报完成后,先问同桌有没有补充,再问全班同学有没有不同意见;七是教师的点评不能只是指向合作问题的正确答案,更要关注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能力、方法和习惯。学生从不敢上台到大胆走上讲台,从不会表达到会表达,从喜欢一个人玩到喜欢与他人一起玩,从只顾自己说到能与他人交流,从自卑到自信……通过持续系统的培养训练,教师让学生离开合作的起点,促进学生的社会参与,形成实践创新素养。

    第三是学生的主体立场。学生是课堂的主体,但我们的课堂更多关注的是教学内容,关注如何把内容呈现完、时间把握好、学生回答精彩等。课堂上,教师如何做到心中有学生?“接下来我要记录学生生活中的合作场景,再带二年级的学生试试看。”姜亚南所要改进的第一点就是“把心中有学生融入备课中”,观察学生在生活合作情境中的困难和障碍是什么,难在哪里,学生之间的差异是什么,会基于学生具体的学习难点和障碍点进行备课和上课。“依做而学,依学而教”,才是把学生放在课堂中央,课堂生成值得期待。

    学生立场,是新课改背景下大家研课的核心词,也是最近观察到3节不同学科的课后,大家共同探讨的“课堂的魂”。除了姜亚南对这一课的反思,还有一节初一的美术课,教师曾艳放下“讲不完”的观念,敢于让学生在试错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达成图像识图、审美判断、创意实践、文化理解等核心素养的融入;一节高一的物理课,教师王薇从演示实验自身的站位,到反观教师的“学生立场”,任何实验都要考虑学生能不能看清楚。有多少学生能看清楚实验演示的过程与内容,直接影响课堂“每一个学生”的生成……

    学生是教师教学的起点,也是终点。当教师知道学生在哪里,课堂才有温度。当教师让学生学会合作,并给予学生充分的空间学习知识,产生思维碰撞,才能更好地完成以核心素养培育为目标的课程创新与实践,实现学生的生命成长。

    锁定学生立场,成为我们判断一节好课的重要标准,也是成就优秀教师的有效路径。立场坚定,便能在新课堂中建设师生成长的新天地!

    (作者单位系重庆市璧山区教委课程改革办公室)

中国教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