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03月07日 星期三
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区域路径
郭文龙

    当区域教育进入新时代,如何培育创新型、能担当的人才?地方教育行政领导要有战略眼光,革除应试教育积弊;要培养一支有创新思维且勇于开拓的教师队伍;要掀起“课堂革命”;要改变社会对人才的认知与认可标准,打破“一考定终身”的观念。

    地方教育行政领导要把目光撒在区域内每个角落,而不只是聚焦在“名校”,敢于摒弃唯升学率的政绩观,敢于在“草根中”寻找“英雄”。凡地方出现课改典型骨干校、民间课改联盟,教育主管部门要顺势而为,对其支持及表彰,少些“扬汤止沸”,多些“釜底抽薪”。

    培育未来创新型、能担当的人才,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素养是关键环节。就现实而言,发挥好“关键少数”即典型骨干教师的浸润、引领、辐射作用,十分重要。

    如何让骨干教师发挥领头雁作用,并产生链式效应呢?一是建立“名师工作室”。让名师特别是首席教学名师、首席学科名师发挥其在教科研推广、课堂教学改革、系统课程落实、社团活动引领等方面的指导及模范作用。二是培植 “中青年创新型领军人才”,让他们先行先试,在尝试中提升,在提升中产生“鲶鱼效应”。三是建设人才培养基地。有丰富的教育资源,有规范的人才培养机制,有能共享的教学成果,打造区域内人才培养“阵地”。

    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主渠道是学校,学校的主阵地无疑是课堂。然而,应试教育体制下的课堂经常输送的是高分低能的“机器人”,缺乏应有的能动性;高智商、低情商的“自然人”,缺乏应有的社会属性。培育创新型、能担当的人才,掀起“课堂革命”是对接新时代的必然选择。课堂革命的核心是关注人的成长,应倡导“新三观”教育,即以人为本的教育观、以学为本的教学观、以生为本的师生观。

    以人为本的教育观是课堂教学的根,是学校教育“立德树人”的出发点、归宿点;以学为本的教学观是课堂教学的本,是“课堂革命”必须传承的“术”;以生为本的师生观是课堂教学的核心,是“课堂革命”的灵魂。只有如此,课堂才能出现“四三”整合的局面,即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落实;三种学习方式(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体验)相通;三术(小组、黑板、导学案)相融;三类学生(优等生、中等生、学困生)兼顾。唯有如此,课堂才能实现把学生智力开发、情商培养融为一体,培养出创新型、能担当的人才。

    (作者系河北省东光县教育局副局长)

中国教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