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1月28日 星期三
课程变革深处为什么是学科?走向学科深处的课程变革的核心要素是什么……11月18日,第三届全国中小学品质课程研讨会上的一场观点交锋为读者解答。
课程变革要走向学科深处

    主持:成尚荣  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所原所长

    嘉宾:屠桂芳  江苏省南京市第十三中学校长

             高建君  江苏省南京市科利华中学校长、教授级高级教师

             孙双金  江苏省南京市北京东路小学校长、教授级高级教师

             杜   侦  江西省教育厅教研室主任

             田保华  河南省郑州市教育局原副局长

             潘春波  浙江省温州市瓯海区外国语学校校长、特级教师

             李青春  重庆市新村实验小学校长、特级教师

    走向学科深处是深化课程改革的必然

    主持人:本次沙龙的主题是:品质课程引领下的走向学科深处的课程变革。我非常认同“品质课程”的概念。所谓品质课程,即不断提升课程的组织化程度;所谓课程品质,就是要寻找到课程价值的原点。课程价值的原点在哪里?在学生,在学生的现实需求和未来发展的走向,同时在两者之间走向平衡。

    课程改革是不断深化的,但为什么此次研讨会提出另一个话题:走向学科深处的课程变革。课程改革为什么要走向学科深处,请大家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潘春波:近年来,我们的课程改革出现了两种现象:一是学生的生活经验越来越多地走进学校课程,比如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二是越来越多的课程与学生的生活经验融合、对话,课程间的互通、互动越来越多,课程整合越来越频繁。所以,走向学科深处的课程变革不是一种现象,而是一种客观存在。

    田保华:我认为这是一个观念问题。课改10多年来,我们还未真正抵达课改的核心地带,依旧处于浅层课改,课堂上的浅表学习依然大量存在。因为我们只顾着刷分、刷题,已经忘记了育人。课程改革走向学科深处就是关注课堂教学,从刷分、育分走向育人。

    孙双金:课程改革为什么要走向学科深处?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是学科深处?走向学科深处意味着什么?

    课程改革的目标、理念都要在学科教学中得到落实,否则课程改革就是悬空的。如果说课程是更宏大、更上位的概念,那么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学科是课程的组成元素,学科课程设置的学习目标只有在课堂教学中才能落地。如果我们仅仅停留在课程层面而不走向学科深处,课程往往会被架空,成了空中楼阁。所以,课程改革的深化要走向学科,而且要走向学科深处。

    屠桂芳:课程是什么?有这样一个比喻,课程是方案教学,是一个过程;还有人说,课程就像音乐总乐谱或者施工方案。我认为,厘清这一概念,有利于我们在日常教学中更好地落实课程理念,让教师更好地实施教学。

    高建君:现在的教师对课程理念都比较了解,也能够说得非常明白,但能做到并做好,就是走向学科深处的课程变革需要关注的事情。因为课程改革的目的是提升育人质量。客观地说,今天教育的育人质量是存在问题的,比如学生学习知识的碎片化,比如学习过程更多的是知识习得,比如学生跨学科知识体系还比较薄弱等,这些问题的存在要求我们必须向学科深处的课程变革迈进。

    李青春:我以为,教育最核心的议题是人的发展,而着眼于人的发展的核心载体是课程建设。课程建设是要以培养人的核心素养为目标的,如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落实的根本在课堂。所以,课程变革必须走向学科、走向课堂。这是我谈的第一点。第二点是学生的核心素养一定是基于学生学科素养的综合,从这一点看,课程变革要走向学科的深处。

    杜侦:课程改革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非常重要的一种方式,学科具有知识性、完整性、系统性等特质,可是我们教师的教学缺乏系统性、完整性,只重视知识点。这就对课程改革提出了走向深处的要求。课堂教学要完整、系统,并且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必须走向学科深处。

    人是学科深处不能忽视的要素

    主持人:孙双金校长在开始时就提问,课程改革要走向学科深处,为什么这样说,如果我们真正走向学科深处,又能发现什么?

    孙双金:走向学科深处,首先要看到学生,看到学生的不同家庭背景、知识水平、兴趣爱好。现在的情况是,学科深处站着一个人,但那个人常常被遮蔽了,被知识遮蔽了,被分数遮蔽了,于是慢慢地人就不见了。

    田保华:课程是涵养学生精神和价值观的,学科思想是学科教学的精髓和灵魂,走向学科深处就是用学科思想、学科方法涵养学生的精神和价值观。

    主持人:非常深刻。学科教学是要教给人思想方法和精神品格的。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说,具体的学科就是价值观的载体,走向学科深处就是走向价值观教育,走向思想方法,走向核心素养。

    高建君:我对学科深处的理解是这样的,对于学科教学而言,就是与学生一起种下一棵大树。如果我们仅仅给学生知识,就像离开大树的树叶,很快就干枯了。而走向学科深处就是让学生知道每一片叶子连着哪个枝干,知道树根在哪里。可以这样理解,树干是学科思维方法,树根是学科思想,明确这些之后再开展教学,才能让学生获得完整的学科素养。只有教师对课程的理解达到一定深度,其教学才能走向学科深处,走向大树的树干、树根,走向灵魂。

    李青春:首先,学科包含3个基本要素。第一个要素是学科目标;第二个要素是学科中的人,即教师和学生;第三个要素是资源。学科目标一定包括了学科思想,还有学科本身的价值、知识体系,这是我们要精准定位和把握的,这样才能精准地理解一门学科。其次,作为学科的重要要素学生,一定是在了解学科的基础上掌握一门学科的学习方法。最后,教师一定要精准把握一门学科,成为这门学科的课程开发者、学生学习的服务者,而不是简单地用课程资源完成教学。

    主持人:概括一下,走向学科深处需要把各要素整合起来,形成一个整体。这是从课程要素的角度解读课程改革为什么要走向学科深处。无论从哪个角度解读,学科的价值都在于人!我们要准确把握学科特质,走向学科的深厚底蕴,才能有所发现。走向学科育人、教学育人,育人才是学科真正的深处。

    走向学科深处的路径

    主持人:有教师提问,深化课程改革并不是一个新话题,许多前辈都做了深入的探索和实践,新的时代背景下为什么重提深入研究课程?我们应该以什么样的方式走向学科深处?

    孙双金:为什么我们今天还要研究课程?第一,时代不同了。第二,当下社会对人的需求、挑战不同了,比如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都对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第三,2000年的课程改革和2018年提的课程改革已是两个阶段,我们已经处于不同的河流。为什么还要向学科深处漫溯?我们探索了十几年的课程改革,依旧停留在曲谱阶段,没有演奏出精彩乐曲。我是教语文的,原来语文教师只研究教学方法,在语文课程结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等方面缺乏研究,深度教学研究也不够。

    社会发展的需求就是教育发展的趋势,时代要求我们走向学科深处。

    屠桂芳:近年来,江苏省非常重视学校课程基地建设,这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实施学科课程的范式。从这个意义上讲,学科课程需要有资源、有平台、有架构,需要教师对此有科学的认知和行动。我认为走向学科深处,具体有三个方面,一是构建学科课程模型,如此才能促进有效学习。二是实现学生深度学习,深度学习是提高学生探究精神和能力非常有益的渠道。三是构建多元学科文化,比如生本理念是否渗透到我们的学科追求中,我们是否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以及学科创新,等等。

    主持人:孙双金校长,我想增加一个问题,您所在学校走到哪里了?是否走进了学科深处,走进了“学科河流”里,还是在走进的过程中?

    孙双金:在河流的中央。

    主持人:在回答这个问题前,大家都要问自己一个问题:我已经走到哪里了?我怎样才知道我走到哪里去?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其实,走向学科深处这个话题是对教育局长提的、对校长提的,但更多的是对教师提的,因为教师是学科教学的执行者。那么,教师如何走向学科深处?教师要走向学科的历史、学科的未来、学科的文化,也要走向学科的核心,如此才能真正走向学科深处。也就是说,“不忘本来,接受外来,走向未来”,以这种文化的方式走向学科深处。

    高建君:教师要深刻理解课程,一方面要抛开学科本体,对教育有敬畏之心。教师对自己的职业没有敬畏之心,是无法走向学科深处的。每一位教师走进课堂时都应该是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的状态,这是教师应该建立的一种理念;另一方面,教师要实现专业成长、要走向学科深处,需要学校建构一个完备的校本研修体系,为教师开发系列化的基于校情的课程资源和课程实施路径。

    杜侦:用徐志摩的诗解释,就是给他一个长篙,给他一个拐杖,给他一个工具,给他一个支点,走向学科深处。

    主持人:这样才有轻轻地来、轻轻地走,不带走一片云彩。这是课程改革走向深处最美好的状态。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课程改革,需要我们带着激情、带着理念走向品质课程、走向学科深处,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让他们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这是我们的最高使命和最大智慧。

    (本文由本报记者刘亚文根据录音综合整理,江苏省南京市玄武区教师发展中心丁加旗、杨向红对此文亦有贡献。)

中国教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