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1月28日 星期三
人教社召开纪念朱自清先生诞辰120周年座谈会
还原作为教育家的朱自清
本报记者 康丽

    提起朱自清,人们首先想到的身份是散文家、诗人、古典文学研究家,但不要忘记他还有一个特别的身份——“语文教育家”。11月20日,“纪念朱自清先生诞辰120周年座谈会暨《朱自清教育文存》首发式”在人民教育出版社举行。与会者在座谈中勾勒出一个有别于大家以往认知的朱自清。

    “朱自清毕生从事语文教育,只是他在散文和新诗以及古典文学研究等领域的名气太大了,在教育方面的业绩反而被掩,遮蔽了一个作为教师,尤其是作为语文教育家的朱自清。”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叶圣陶研究会副会长商金林的一席话得到与会者的一致认同。

    朱自清的散文《背影》《荷塘月色》《绿》等名篇佳作被选入教材,可以说,许多人都是读着朱自清的作品长大的。对此,中国现代文学馆研究员、原副馆长吴福辉表示,作为现代作家,在中国大学里带头讲新文学,在大学里带头提出重视中小学语文教学,并对中小学语文教学提出许多建议,朱自清先生是第一人。这样的传统延续至今,带动和影响了现代文学研究者都非常关心中小学语文教育。

    为什么朱自清先生如此关心中小学教育?在人民教育出版社总编辑、叶圣陶研究会副会长郭戈看来,这与朱自清先生的工作经历有很大关系。从北京大学毕业后,朱自清先后在浙江第一师范学校、江苏扬州中学和浙江春晖中学等学校做过中小学教师,还同沈从文一起主编过小学教科书和中学国文教科书。虽然他的生命只有短短的50年,但他写出了47本著作,编过5年中小学教材,为中等学校语文教学和高等学校中国文学学科的发展以及文科人才培养提供了弥足珍贵的经验。

    用今天的眼光重新审视朱自清,在吴福辉看来,朱自清的教育思想不仅没有过时,反而能给今天的许多教育问题开出方子,尤其是他对于阅读、写作、文言文的许多看法和建议,“朱自清先生谈语文教育最重要的是立足于青年,立足于未来,他甚至喊出这样的口号‘现在是青年的时代’。这一点在当时和今天都弥足珍贵”。

    譬如《朱自清教育文存》所选的《中等学校国文教学的几个问题》一文,从教师、教材、教学组织、作文等各个方面论述了中学国文教学存在的问题和改进的办法,堪称现代语文教育史上重要的文献,是当年最有影响的语文教育论文之一。清华大学附中教师李淑英曾把这篇文章现场读给自己的同事听,直言大家“感同身受”“极有共鸣”。

    “朱自清有那么大的学问,却总爱说‘我什么学问也没有’‘我实在非用功不可了’。余冠英先生说‘佩弦先生著名的美德是遇事认真,一丝不苟’‘他做一件事总想做得十分好。唯恐有一点不周到’‘他一生的矛盾莫过于宝贵生命而不吝惜生命’,读书治学‘简直是在拼命’。叶圣陶说他像‘旅行中的人’,读书、做学问、求知总有一种紧迫感,在不断地扩大阅读范围的同时,又盯着学问的高度和深度,就像海纳百川似的,总在吸纳。”中国现代文学馆研究员傅光明满怀感慨地谈起朱自清先生的为人治学,在他看来,这才是真正的“学需大于教”,值得今天的为人师者学习。

    “朱自清先生并不是一位教育理论家,不是先学习西方一个教育理论再来阐述教育问题,他对教育的认识、感悟、阐述,都是来自于自己亲身的教育实践,包括他多年的中学教育实践和后期的大学教育实践。这样的阐述形成的教育思想不空泛、接地气,朴实却闪耀着智慧的光芒。”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历史与文化研究院教授、副院长孙邦华说。

    在中国现代语文教育家中,唯有朱自清被叶圣陶先生称之为“全才”。叶圣陶是这样评价朱自清的:“他兼有中学及大学的教学经验,兼有新旧文学的修养,除了文学造诣之外,他又富有研究的精神;除了具有本国语文的修养之外,他又有外国语文的精神造诣。朱自清具备这些条件,所以在语文教学方面他可说称得上是个全才。”

    今天,我们到底应该如何向“全才”朱自清学习呢?与会者不约而同都谈到了朱自清先生1924年所写的《教育的信仰》:“教育者须对于教育有信仰心,如宗教徒对于他的上帝一样;教育者须有健全的人格,尤须有深广的爱;教育者须能牺牲自己,任劳任怨。我斥责那班以教育为手段的人;我劝勉那班以教育为功利的人;我愿我们都努力,努力做到那以教育为信仰的人!”

    “纪念朱自清先生,传承朱自清先生的精神,就是要深入挖掘他的精神价值。所谓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就是要从以朱自清为代表的先贤哲人那里吸收思想营养和智慧动力。”人民教育出版社文化教育编辑室主任、叶圣陶研究会副秘书长刘立德如此表示。

中国教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