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1月28日 星期三
构建新型教育治理体系
王晨霞

    现代国内外教育变革都致力于调整政府与学校之间的关系,倾向于控制行政部门对学校的过多干预,扩大对学校的授权。教育领域的“放管服”改革绕不开简政放权。对学校发展而言,回归办学主体、释放办学活力成为必然诉求。对更深层次的教育改革来讲,教育行政部门自身职能的转型、新型政校治理体系的建立应先行先试。

    注重专业引领,催生学校发展动力

    学校进入内涵式发展,最深层次是发展动力的转换。怎样由贯彻上级行政要求式的执行机制,转向以校本研究为动力的学校发展机制?河北省邢台市桥西区教育局不是依靠行政强制力量推动学校变革,而是引进大量专家资源,从思想意识和教育理念入手,让校长发现教育变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形成推进教育改革的集体责任感。近年来,区教育局邀请全国各界教育专家和学者到区属学校讲学、作报告,围绕学校内涵发展的着眼点和可行路径,开展高层次、全方位的交流,在与前沿教育思想的碰撞中,进一步开阔教育视野、提升专业素养,让校长了解教育前沿和最新动态,同时也让校长看到存在的差距和解决问题的方向,以此激活学校内生动力的发展。

    区教育局将以往“一刀切”式、行政指令型管理转变为基于学校发展需求的“去行政化”、指导服务型管理。在专家的引入上采用“多元”策略,只要有好的资源就想办法邀请进来,学校接纳的就建立长期合作机制。自2013年起,区教育局陆续与高校和科研单位合作,建立“卓越学校项目组”“变教为学项目组”“可持续发展项目组”,涵盖区内城乡所有小学。学校与高校实行双向自主选择,区教育局把参与权、选择权让渡给学校,将决策的话语权交还学校,扩大学校的影响力,从而提高管理效率。

    这样做,农村学校尤其受益。由于办学条件、师资水平以及生源条件等先天不足,农村学校一直处于发展的弱势。而专家指导下的高质量课例研究,贴近教师专业发展的实际需求,带动影响了教师群体的发展动能。由于有了专业人员的介入,学校发展注入了新的“异质”,教师可以得到经常性专业援助,在与专家不断地对话与互动中有效提升了学校改革的可持续性。

    治理重心下移,减少学校行政依附

    在以县为主的教育管理体制下,学校办学主要还是政府取向,缺少校本取向。因此,为了减少行政干预,桥西区将治理重心下移,试图转变一直沿袭的依靠权力影响力的管理方式,建立一套能够有效进行决策、指挥、控制、信息反馈的新型组织结构,以激发学校的主动性、内在潜力和创造精神。经过反复论证和讨论,各学校的办学理念得以梳理。与以往不同的是,校长开始思考学校的本质与规律,关注人本精神的实质与实施。正如有校长所言,“做什么事都要先看孩子需要什么”。

    随着教育行政治理方式的转变,学校也逐步将治理重心下移。学校更加关注人的发展,由过去单一“政府取向”走向“政府取向”与“公共价值取向”并行的治理机制。如何在愿景引领和目标设定中充分发挥治理精神,对学校发展至关重要。区属学校在从“共识”到“行动”的转化中,校长不再是发号施令的“大家长”,而是将民主、协商、科学的管理理念融入工作,赋予教师和学生更多的话语权和自主权。

    权力适度分解,尊重学校发展规律

    随着学校自主发展意识的增强,原有的直线式、集权式管理体系存在的信息传递慢、适应性差等弊端日益凸显。除了日常教学、管理外,校长和教师很大一部分时间是在各种各样的会议、迎检和杂务上。如何给学校“松绑”?如何为学校自主发展留有空间?区教育局改变了“开学初到学校查教案”“每学期汇报工作计划”“期末考试巡视考场”等做法,将大量日常管理的权限让渡于学校,重新修订《桥西区关于进一步加强教学管理的实施意见》,从宏观上引领、指导,条款的内容不再是限制性要求,而是导向性要求;行政管理者不再是去现场指挥,而是赋予学校和教师更大的自主性,激发学校的内在动力。

    行政“减负、赋权”的做法,对学校而言无疑具有示范作用。许多教师担心推行课改会影响成绩,为了让教师放下负担,区教育局和学校期末考试不搞成绩排名、不公布分数,彻底给教师减压,能够放心大胆地进行课改。同时,学校管理的层级结构纵向压缩、横向扩张,形成网络型组织。精减组织中不必要的中间环节,让中层和教师独立履行职责而不必层层请示,使得学校组织结构更趋于扁平化,从而将治理中心聚焦于教育教学和教师专业成长。

    当然,在区域教育“放管服”改革中,教育行政部门无疑是主导者,在其自身职能转型的实施过程中,也需要多一些对抗外部的勇气,让校长和教师能够把时间和精力更多地用于做自己分内的事,为学校潜心治校办学创造良好环境。

    (作者单位系河北省邢台市桥西区教育局)

中国教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