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2月12日 星期三
作业分层冷思考
胡 斌

    与教育同行交流了解到,某地一直推行根据学生学习成绩分组布置作业,作业采用弹性结构,分为基础作业、能力作业和提高作业。当地教育主管部门认为此举是一种创新,有效解决了“一把尺子量到底”的问题,能让后进生吃得了、中等生吃得饱、优生吃得好。

    细思量,这种利用成绩排名、不考虑学生动态发展而分组布置作业真的可以促进学生发展吗?不可否认,个体之间确实存在差异,但个体差异不是仅依靠作业分层就能解决的。根据皮格马利翁效应,学生只有受到足够重视才能激活成长内驱力。不科学的作业分层在一定程度上让学生的思和行产生“惰性”,造成了标签效应,影响了学生的自信心和心理健康,也容易陷入变相分“快慢组”的泥潭。

    作业分层,需要教师科学界定作业分层的“组”,把握作业分层的“度”,体现作业分层的“点”。

    界定作业分层的“组”,即对学生进行科学分类,再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分类的标准和策略依据学生现有的知识基础、思考能力和兴趣偏好,将表现相近的学生分为一组。这种分组指向的是教师对不同学生群体采取恰当的教学方式,再组织学生充分进行组内和组间互动学习和有效作业。

    组间同质、组内异质是合理分组的基本原则,也是作业分层的显著特征之一。需要说明的是,界定作业分层的“组”并不是对学生进行歧视教学,而是采取针对性更强、更细致的教学策略。

    把握作业分层的“度”。一般情况下,作业分层应照顾每个层次的学生。基础类作业,针对基础较差、学有困难的学生设计,作业量较少、难度较低,以模仿性、基础性题目为主;提高类作业,针对基础一般、学业中等的学生设计,面对的是大多数学生,作业内容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练及变式、判断、比较和一般综合题等;创新探究类作业,针对的是班级中学有余力的学生,以综合性、拓展性题目为主,一个题目可以安排多个知识点的综合练习。实际上,这种简单的布置作业方式剥夺了学生的自主选择权,打击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久而久之,不仅中等学生和基础较差学生的积极性无法有效调动,优秀学生的发展也会受到影响。

    科学把握作业分层的“度”,要求教师在关注“题量、难度、时间”三个因子的基础上,设计作业既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点、认知水平,又要考量教学内容和学情变化等因素,还要综合考虑学生差异,运用科学方法将学生短期内划分到某个层次,并依据群体学生的差异制定分层教学目标、设计分层作业,进行分层批改、分层评价。同时,还要有针对性地加强对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指导,达到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目标,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

    体现作业分层的“点”。这个点指评价,教师可以采取“不同作业、不同评价”的方法,发挥评价的作用和功效。当然,这样的评价会带给教师更大的工作量,但效果却是显而易见的。

    我校的作业评价是:自评——每次作业后,学生对自己完成作业的时间、态度、质量进行自我评价,以“我很棒”“我尽力了”“我还需要努力”三级评价来自我评价;家长评——根据学生自评,家长对作业进行客观评价,以“很出色”“认真了”“需要努力”三级评价来评价;教师评——根据学生自评、家长评的结果和作业整洁度、正确率、是否创新等进行综合评定。这种评价方式既有一目了然的等级评定,也有激励的言语评定,比如“老师又看到了你的进步,不乱涂乱画了”“知道老师为什么给你‘优’吗?因为你的作文内容与众不同”等。这种评价方式的特点是学生、家长、教师共同参与,丰富的评价主体和标准使每个学生都能享受成功的快乐。

    作业分层到底怎么分?如果不能在主体与主导、规范与灵活、统一与多样等多对矛盾之间找到平衡点,那么作业分层只不过是皇帝身上那件透明的、不客观实际的外衣而已。

    (作者单位系湖北省枣阳市吴店镇中心小学)

中国教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