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2月12日 星期三
延伸阅读
德育体系化实施的璧山实践
曾佑惠

    什么样的德育是适于学生的?在提出“宜生德育”之初,它只是一个载体。“宜”,即适宜;“生”,即学生,亦即人的“生命、生存、生活、生长、生成”等,以生命为核心,从生存、生活、生长三个维度指向生成的目标。

    随着“宜生德育”深入推进,我们逐渐优化形成理念、课程、实施、保障、评价互为支撑和促进的教育体系。

    理念体系:结合“千年文宗,儒雅璧山”的区域文化,我们提出了“绿色教育、儒雅璧山”的文化育人理念,具体到“宜生德育”就是遵循生命成长规律和教育规律,以“整合思想”设计课程体系,以“家国情怀”选择课程内容,以“行动育德”落实课程实施,培育学生在文化修养、社会参与、自主发展等方面的核心素养。

    课程体系:“宜生德育”课程体系实现了4个全覆盖:横向覆盖国家基础课程、区域特色课程、校本个性课程;纵向覆盖小学、初中、高中各个学段;合力覆盖政府、学校、家庭、社会全员参与;路径覆盖榜样示范、课堂教学、实践体验、网络互动等。

    实施体系:一是在榜样示范中养心,形成校长、教师、学生、家长示范群体;二是在课堂教学中明理,把学生日常的问题与需求融入学科中;三是在实践体验中导行,开展志愿者服务项目,为学生提供各种体验平台;四是在阅读积淀中怡情,以孔子诞辰日为璧山的读书节,启动年度读书活动;五是在文化氛围中自觉,每所学校把文明礼仪、诚信、感恩等融入文化建设中。

    体制机制:德育需要广阔的空间以及社会的合力,我们提出了“凝聚”这个关键词,即凝聚学校与家庭、凝聚学校与社会、凝聚学校与政府、凝聚多元主体的评价等。

    璧山德育是从碎片化到任务化再到课程化,现已走向了体系化。“宜生德育”的璧山探索在取得诸多成绩的同时,也有许多新思考。

    一是问题导向,从需求出发。德育是从解决学校的一个个问题中获得启发,然后推而广之以解决全区的问题。现在,解决课堂育德是横亘在我们面前的一道难题。但是,当大家尝到了德育的甜头后,不是自上而下地提要求,而是学校自下而上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成为一种自觉。

    二是上接“天气”,下接“地气”。上接“天气”就是要对接国家的政策、方针,如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甚至还要有全球眼光,从世界各国教育汲取我们需要的营养。下接“地气”是找到符合学校、师生发展的“就近发展区”,以他们的需求为导向,减轻推进过程中的阻力。

    三是形成合力,实践创新。德育体系化实施的四大机制在重庆市推广,得益于领导的高度重视与倾情参与、政策的保障与经费的支持,以及学校、家庭、社会、政府的合力支撑;得益于区教委正确导向与开放包容;得益于全区所有干部教师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的意识与强有力的执行。

    (作者系重庆市璧山区进修学校校长)

中国教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