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04月03日 星期三
成长记录
我的支教“哲学”
陈 维

    回顾过去的支教岁月,接触了形形色色的教师、家长和学生,对农村教育的体会也愈发深刻。“支教,到底能给当地孩子带去什么?”对于这一问题的思考始终没有停止。

    知识改变命运,支教不就是帮助山里的孩子走出大山吗?这恐怕是大多数人的理解。但是,对于农村孩子来说,走出大山真的是件好事吗?“改变命运”真的是他们自己想要的吗?

    透过以上问题,才能更好地理解有关“支教意义”的问题。而要回答这些问题,首先要弄清楚“主体”,即是谁要改变命运、改变谁的命运,答案自然是学生。既然学生为其主体,那么学生就有权自己作出决定,我们所有的活动都应该以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为前提,而非强制他们“走出大山,改变命运”。

    既然让学生自主选择,那么志愿者教师是不是就什么事情都做不了呢?恰恰相反,正因为学生需要自主选择,支教的意义才得以显现。尊重孩子的自主性,帮助他们作出选择。我想,能做到以下几点,支教的意义便能得到最好的诠释。

    帮助孩子了解自身的可能性。人要有希望地生活着,首先就要了解自身的可能性,感受生命的多样性并有所向往。在帮助孩子了解自身可能性的过程中,志愿者教师可以发挥重要作用。丰富的成长、学习经历以及情怀的驱动,使得志愿者教师能够有效地开拓孩子的视野,帮助孩子发掘生活中的各种可能性。

    尊重并保护孩子自主选择生活的权利。世界的精彩正在于其丰富的多样性,但一个人只能经历一种人生,这样的矛盾冲突便直接引发了一个问题,即如何选择。作为一个独立的生命个体,自主选择想过的生活应当是一项基本权利。

    德国支教志愿者卢安克曾经说过一句话,我深以为然:我的学生要找到自己的路,可是什么是他们的路,我不可能知道。我想给他们的是走这条路所需要的才能和力量。作为志愿者教师,我们要做的是帮助学生认识自己,发现可能性,即让学生有得选,而最终选择的权利应交还学生。整个过程中,我们应遵循的是正确引导但不干预的原则,不可越俎代庖,否则就成了教育上的专制主义。

    使孩子拥有自主选择生活的能力。培养学生自由选择能力的途径,在当前大环境下最主要的就是学习,这也决定了志愿者教师的首要工作还是教学。没有孤立的圆点,虽然成绩还是主导,但不能因其主导就放弃其他方面的培养,也不能因改善效果不明显而放弃改善。改变从来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就如我们的志愿者支教项目,两年结束后志愿者回归到各行各业,但若仍保有一颗关注教育之心,从不同行业不同角度去关注教育,助力教育,对于中国教育来说也是一种促进。学生亦是如此,支教一届两届可能没有太大变化,但等这一届两届学生成长起来,参与到社会工作中,整体环境便会向前稍进一步,这是一个渐变的过程。

    每一个灵魂在这个世界上都是独一无二的,教育就是一个灵魂影响另一个灵魂,其意义并不会因为作用对象的多寡而有所减损。支教能做的事情有限,但不能因此就不去做,每个生命都值得被重视和欣赏。

    或许,我们能做的很有限,不过是杯水车薪,但对于那个因我们的到来而绽放得更加灿烂的生命来说,一切都有了无穷的意义。

    (作者支教于贵州省威宁县羊街镇辅处小学)

    “为中国而教”供稿

中国教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