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04月03日 星期三
一年级班级管理的细节
马金鹤

    一年级是小学的起始年级,小学阶段的学习、生活、交往习惯都要在这个年级初步养成。一年级班主任如何开展养成教育,让学生尽快适应学校的学习生活?看看北京教科院德育研究中心教研员马金鹤提出的3条策略。

    纵观许多学校的一年级班主任,因为彼此经验、阅历、能力的差异,所呈现的状态各不相同。有的班主任做事有条不紊、沉着冷静,不到两周学生就训练有素、喜欢上学,一个月内学生就初步培养了学习、生活等常规习惯,很好地适应了学校生活。有的班主任,从开学伊始就手忙脚乱、焦虑急躁、声音沙哑,而教育效果却事倍功半……如何使每个一年级班主任成功开展养成教育,让学生尽快适应学校生活?我认为,学校德育处可以采取以下3条策略:

    策略一:编辑《新生入学手册》

    为了让每个学生做好入学准备,具备适应小学生活的常规要求,德育处应从学校的层面,牵头带领一年级教师(不仅仅是班主任)共同制定本校一年级习惯养成具体要求,使每个教师心中都清晰地知道“开学后我要对学生提出哪些要求,每个要求达到什么目标”。只有心中有目标,才能有效开展教育工作。同时,为了增加教育的实效性,这些要求与目标也应该让家长知晓,家校合作,从而更有效地达成教育目标。

    为了更加明确、具体、直观,学校可以把制定的要求印制成《新生入学手册》。《新生入学手册》可以由“开学寄语”“我们的学校”“入学准备”“常规要求”及“温馨提示”等部分组成,学生人手一册。当学生打开后,首先看到的是老师亲切的鼓励和学校的介绍,这些内容一下子拉近了学生与学校的距离,更容易使学生产生对学校的认同感、自豪感。“入学准备”栏目,从学生“整理书包”“文具准备”等方面提出要求。“常规要求”要结合本校实际特点,比如从“起床自理”“进校问好”“课前准备”“课堂提示”等方面图文并茂地展示细则。

    拿着这本《新生入学手册》,教师有了清晰的目标,就可以“八仙过海”,结合自身特长引领学生、指导家长。同时,各科教师根据手册统一要求,更容易形成合力,更好地帮助学生养成良好习惯,适应学校生活。

    策略二:使用好“四个基本原则”

    知道了做什么,下一步就是解决怎么做的问题。学校要给班主任搭建教育策略沟通交流的平台,聘请此方面的专家,或者发挥优秀教师的作用,为每位起始年级的教师提供技术支持与保障。以下几个必备原则在起始年级非常重要,一年级班主任应该知晓并熟练运用。

    正面引导原则

    正面引导就是指班主任要多说“应该怎样做”这样的语言,少说“不要怎样做”这样的负面暗示语言。

    心理学研究表明,禁止性的语言类似心理学上的负面暗示,学生听到这类语言时,更容易记住禁止性的内容,反而会起到较差的教育效果。因此,一年级教师要强化正面引导,如看到学生在楼道内飞速奔跑时,应该说“我们要轻声慢步”,而不要说“跑什么呢,不许跑”这样禁止性的语言。

    第一种说法属于正面引导型语言,强调的是“楼道内要轻声慢步”,而第二种语言更多的属于负面暗示。学生往往没有关注教师所说的“不许”这个词,反而对不许后面的动作“跑”记忆深刻。

    细化指导原则

    经常会听到许多一年级教师这样抱怨:“这些孩子怎么不听话啊?与他们说了许多遍坐好了,为什么他们仍然坐不好?”

    其实,学生之所以没有按教师的要求坐好,有时是因为教师提的要求过于笼统,学生听后并不知道“坐好了”的标准是什么。因此,教师的要求要清晰,具有可操作性。例如让学生坐好这个要求,可以这样说:“同学们,现在我们坐好,手放平,脚放稳,身体直,向前看。”

    这就是一年级教师的工作特点,通过这样的指导,学生就会把坐好的要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积极暗示原则

    一年级小学生“有意注意”时间较短,如果教师讲一会儿就停下来,然后讲一大堆常规要求,这样无形中打断了教学的连续性,效果也较差。

    怎么办?教师要善于开发课堂奖励资源。例如,有的教师抓住一年级学生表现欲望强、课堂参与度高的特点,生成组织教学、培养常规的资源。当提出一个问题后,许多学生想发言,但教师发现此时班中有学生“开小差”,这时不用停下来说:“请某某同学把身体坐端正。”而只需要说:“我邀请一位坐得最端正、举手最规范的同学发言。”学生听了老师的话,一定马上坐好,把手按要求举好。所以,一年级教师要善于开发运用这些方法,使组织教学与常规培养很好地融为一体。

    激发兴趣原则

    一年级学生主要运用的是直观思维,所以一个有智慧的教师要善于把平淡的学习生活演绎得趣味横生。

    在课堂上,创设多种情境,多用直观的教学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多创设一些学生自主活动的环节,让他们在自主探究中快乐地学习。同时,也可以开展一些有意思的评价活动,用代币奖励方式固化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如根据学校的常规养成制定评价方法,根据学生不同方面的良好表现发小红花、刻小印章、发小喜报,对他们进行积极的评价。在这些趣味性强的学习与评价中,学生一定会渐渐养成良好的习惯。

    策略三:以反思改进工作

    学校对起始年级教师有了基本的教育方法指导后,对于那些岗位适应不强、亟须进一步帮助的教师还要进行跟踪指导。通过走进班级、走进课堂发现问题,组织年级组教师分析讨论、示范引领,启发一年级教师自我反思,使他们在不断内化的过程中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

    结合实际 发现问题

    走进一年级的课堂,就会发现许多问题:上课铃声已经响了,可是有的孩子还在磨磨蹭蹭,甚至还有学生边跑边嚷,班主任焦急而无奈;有的学生在其他同学发言、朗读课文时,自己做自己的事,趁机“开小差”;还有的学生上课刚开始表现不错,过一会儿就不能控制自己,躁动不安;更为普遍的情况是,学生在刚开始写字时还能按照正确的坐姿写,可一会儿就出现了截然不同的情况,腰弯下来了,头低下来了,身子斜出去了……面对这些情况,德育处的教师可以一一记录,甚至拍下照片,在教研组活动时反馈给大家。同时在研讨中,教师也可以把自己遇到的问题与大家一一分享,丰富共性问题,作为研究的内容。

    头脑风暴 分析讨论

    基于这些问题,大家进行头脑风暴,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在这种放松而务实的研讨中,教师的讨论逐步深入,问题的解决策略也渐渐成型。

    例如,对于铃响后教室不安静的问题,教师们普遍认为原因有两方面:一是刚刚入学的孩子还没有课堂规则意识,二是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自控能力较差。教师千万不要气急败坏,不要单方面认为这些孩子就是不听自己的话,就是在与老师对着干。面对这种情况,教师一定要镇定、冷静,可以结合一年级孩子心理特点,编排上课铃响小儿歌,让儿歌提醒学生上课,同时,诵读儿歌有利于形成上课铃响就坐好的条件反射。对于比较共性的写字姿势等问题,教师首先要给予足够重视,同时根据一年级孩子注意力时间较短的特点,及时提醒、评价,悄悄到学生身边矫正他们的坐姿。

    反思改进 内化提高

    有效的教研活动,丰富了班主任的管理方法。而把这些方法运用到实际中,还需要教师的反思与内化。随后,学校德育处要“跟踪”教师运用这些技能的情况,形成本校的教育案例,供以后的一年级组教师参考使用。

    例如,一位一年级教师准备让学生安静地到教室门口站队,看到班中那些听到铃声就躁动不安的孩子,她立刻急躁地大喊:“别说话了,坐好,一会儿我们安静地到教室门口站队!”可是,她越这样大声训斥,学生越是躁动。此时,她反思到自己要冷静,要对学生进行正面引导。于是,她放松下来,用了另一种完全不同的方式。她拍了两下手,然后静静地看着学生,做着各种事情的学生听到老师击掌的声音后等待下文,却发现老师不说话了。他们立刻安静了下来,好奇地盯着老师,等全班同学都安静后,老师用极轻的声音说:“一会儿我们就要到教室门口站路队了,我看看哪些同学最安静。”接着她故意拖轻拖慢了声音说:“大家快点轻轻地出来,嘘!”看到老师把手指放到嘴前的这个手势,孩子们心照不宣,静静地来到教室门口。事后,这位班主任在反思中写道:“原来,让学生安静,老师要先静下来。老师静下来本身就是在做这个要求的示范。一开始我怕学生听不见,就大声地提出保持安静的要求,这恰恰做了一个错误的示范,难怪学生都不听呢。”就在这样的思考中,这位一年级教师内化了“正面引导策略”,又通过实践丰富了学校的教育案例。

    学校德育处通过以上这些策略,可以很好地使所有一年级教师掌握带班技能,适应一年级的工作要求,更好地为每个孩子服务。

    (作者单位系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德育研究中心)

中国教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