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04月03日 星期三
校长观察
抗挫,给学生一双担当的肩膀
李建华

    如何让孩子的抗挫能力成为其成长中带得走的能力?无论顺境还是逆境,如何让孩子的成长都被看得见、托得住?

    有时,我在媒体上看到一些中小学生因遇到不顺心的事而不惜失去生命的惨案,既令我痛心,又引发了我的思考:现在的孩子到底怎么了?孩子的抗挫能力为何薄如蝉翼?在管理学校的日常生活中,我也会经常遇到长着一颗玻璃心的孩子,他们害怕失败甚至拒绝成长,如何是好?

    究其原因,我认为可能是因为孩子智力发育与情感发育的不匹配导致了他们心理承受能力的下降,其主要表现为:一是过高的成长期待,同伴的攀比、家长的期待、社会的竞争或多或少附加在孩子身上,让孩子的成长背负了过于沉重的外在包袱;二是过度的成长保护,因为家长的人为保护,所以除了学习外,孩子的动手机会少了、社会实践机会少了、与人沟通的机会少了,一切都在“顺”境中。孩子如同在温室里的豆芽生长一般,没有了抵抗风霜雪雨的能力;三是过重的学业负担,孩子因繁重的学习任务限制了手脚,束缚了心灵。

    如何让孩子的抗挫能力成为其成长中带得走的能力?如何让孩子拥有一双能担当的肩膀?我认为,孩子的抗挫能力就是要从“苦”和“累”中来。想想我们孩提时代,正是那样的苦、累、饥磨炼了我们的意志,让我们懂得了生命的不易。人的成长是需要有“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的经历和体验的,这样才能“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王阳明主张在事上磨炼人的心性,知行合一。日本实业家稻盛和夫认为,真正塑造人格的并非天资和学历,而是所经历的挫折和苦难。“不经一番寒彻骨,哪有梅花扑鼻香”,这些都表明人是需要经历磨难的。

    每一个孩子都是珍贵的存在,每一个生命都是美丽的不同,孩子无好坏之分,只有不同之别,我们要接受孩子的平凡,把孩子的优秀当作意外。在办学过程中,我们要通过劳动教育、研学旅行、多元评价等丰富孩子的成长经历和体验,增强他们的见识与胆识,甚至放手让他们去直面困难、经历挫折,让孩子在挫折中学会抗击,在磨难中学会磨炼。

    河南省郑州市高新区艾瑞德国际学校自建校以来,一直强化劳动教育,让孩子在劳动中经历,在辛苦中体验。从幼儿园开始,狠抓“自己书包自己背”,在我眼里,这就是最基本的劳动。我们还告诉孩子,人比动物多一双肩膀,肩膀就是用来担当的,今日背不起自己的书包,将来何谈背得起祖国的未来与天下?在学校,教学楼、教室的保洁任务都由学生自己负责,要保证内外整洁;是否关好门窗也由学生亲自检查。学校还有300亩地的农场,每个班级都有自己的一亩田,一年四季都由学生打理。

    在学校,农场就是课堂,种地也是作业,孩子在劳动中滴下了汗水,付出了辛苦,懂得了责任,明白了担当。记得有一次,突如其来的一场暴风雨之后,四年级“向日葵班”的孩子一夜未眠,他们牵挂田地里的向日葵,第二天一大早就赶往自己班的一亩地,带着竹竿和绳子将几百株被风雨刮倒的向日葵一株一株扶起,并用竹竿支撑好。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当孩子懂得了“不容易”,就有了责任感,就不害怕挫折,就学会了面对困难。

    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学校尽可能多地开展一些常态化研学,学生在行走中体察“在家千日好,出门一时难”的不易。诸多的意外让学生经历了磨难,让他们自己学会了面对。记得2018年5月15日的首届露营节,当时二年级学生遇到了强对流天气,风雨交加、雷鸣电闪,但孩子们相互鼓励,最终在晚间11点顺利完成了安全转移。

    风和日丽、狂风暴雨,都应该是孩子成长的原生态场景,尤其是一些逆境更让孩子懂得了珍惜,学会了生存,积累挫折,才能让意志更加坚强。我记得孩子们在日记中这样写道:“昨天晚上所有的帐篷都在跳舞。”

    我相信,心中有丘壑的孩子经历了这场风雨的洗礼,就不会再惧怕路上的沟沟坎坎了。

    (作者系河南省郑州市高新区艾瑞德国际学校校长)

中国教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