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2月25日 星期三
中关村第三小学:一起做事 深度参与 共同成长
张文峰 李 华

    “如果有一片土地,走进她,仿佛回到了故乡,回到梦想开始的地方。如果爱上一座城,城里一定住着你牵挂的人和事。雄安,便是一座有着故乡味道、承载着童年梦想的城。”第一次到雄安,看到“伙房”“宿舍”这样的字眼,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第三小学教师杨丽君忽然想到了自己的家乡与儿时的乡村小学……

    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大背景下,2018年3月1日,北京市委、市政府援助雄安新区的“建三援四”项目正式启动。中关村第三小学作为项目单位之一,对接帮扶雄县第二小学,挂牌成立中关村第三小学雄安校区,实施一体化管理。

    2018年12月,我们以雄安校区为基地,借力中关村第三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经验,成立了“新时代教师成长研修工作站”。校长刘可钦主持组建了由4位专家导师、总校22名骨干教师和中层干部组成的10个项目研究团队。通过研讨、工作坊、讲座、研课等方式,聚焦师生日常发生的教育事件展开行动研究,改进日常教学行为,与总校教师实现同研同修共实践,追求高质量教育的新常态,进而全面提升雄安校区及周边学校教师的素养。

    拒绝指向“结果”的改革

    与杨丽君一样,我们带着对这片新区土地的热爱走进了“雄安校区”。

    这是一所规模很大的学校,我们的援建工作也就从这里的“老、大、难”开始。

    观念“老”。自上而下的层级管理显得约束有余、空间不足。教师习惯于听从命令、执行任务,而很少思考为什么和为了什么。单一的评价方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教育的发展。

    班额“大”。师资数量少、不稳定,难以满足学校和学生发展需要,导致了大班额的产生。教师的教学基本上就是控制在讲台上,学生坐在椅子上。刚刚毕业的六年级,每个班学生数量在80人左右。

    管理“难”。曾经,这所学校学生人数近4000人,教师仅120余名。每年都有部分校聘教师不断离职,使本应稳定的教育教学工作出现了许多突发情况。在这种条件下,不仅教师工作量巨大,教育的质量也受到很大的影响。

    面对雄安校区与北京校区发展条件、背景的巨大差异,我们深思:改革是大刀阔斧、全盘迁移?还是小步快走、潜移默化?又或者直接给予、方案嫁接?显然,这些都是指向“结果”的改革,不是我们所追求的。一直以来,中关村第三小学秉持“大家三小”的理念,即尊重每一个人,需要每一个人,成就每一个人。改革与发展的主体力量是“人”,最终受益者也应该是“人”。教师应该是创造者,同时也是受益者。

    千年大计,教育先行;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拥有一支专业、敬业的高素质教师队伍是保障教育教学的重要依据,建立一个完善的、科学的、专业的且符合雄安实际情况的教师研修机制势在必行。

    面向全体、“一起做事”的研修模式

    “新时代教师成长研修工作站”就这样应运而生。成立之前,我们向雄安教师和联盟校发布了工作站招募信息,且附有项目名称、项目导师、项目简介、项目对接人等,教师可以通过招募信息了解导师特长和项目内容,找到适合自己的项目,填报一至两个意向。研修站隆重召开了发布会,让学员与导师面对面对话,了解项目特色,这种仪式感激发了教师参与学习的内驱力。

    研修站成员的组成模式为:N +1+1+X。N为来自高校及研究所的理论导师和来自北京总校的实践导师团队,一般数量为2-3人;两个“1”分别是1位北京支教教师和1位雄安当地骨干教师,X是数量不限的参与研修的教师,包括相邻学校的教师。

    第一期研修站共有4位理论导师,22位实践导师,148位学员。教师不仅参加自己所在的工作室活动,也常常加入其他工作室的研讨和课程学习。

    在研修站成立之初,我们便制定了“一起做事、深度参与、共同成长”的原则。

    一起做事,不是领导高高在上、发布命令,而是与雄安校区的管理团队、教师团队平等地参与到学校的每一件事情中,每个人都有义务和能力为学校的发展贡献力量。在一起做事的过程中,发现学校、教师的生长点,在深度参与中实现学校、教师的共同成长。

    研修站实践导师没有选择“名师”“大咖”,而是选择了总校骨干教师。“名师”“大咖”很忙,很难有机会深入雄安的课堂,更不可能长时间陪伴,总校骨干教师对雄安校区比较了解,扎根一线的课程必定是解渴且急需的。对于“一体化管理”来说,课程的追求、课堂的文化、教师的素养也能通过两地教师的交流研修达到目的。对于总校骨干教师来说,两地交流不仅是“输出”,同时也是“获得”。每一次研讨、工作坊、讲座、示范课都是一次很好的梳理和思考,倒逼自己把已有的实践厘清思路、上升理念,进而更好地完善教学。

    导师和研修教师既是创造者,又是受益者。研修项目既促进了雄安校区教师的成长,也为北京总校教师搭建了成长的平台。

    面向未来、不断生长的课程

    我们制定了“新时代教师成长研修工作站”三年行动计划,工作站以“三核心十项目”的形式开展研修。

    三核心内容,即提升中层干部领导力、提升教师课程领导力、组建学科教学工作室。十个项目有《中层干部领导力的研究》《人工智能的教学研究》《语文读写结合教学研究》《积极身体活动的教学研究》《教师专业成长源动力》等。

    十个研修项目,既有关键团体的发展,也有重点领域的探索,涵盖了“人”与“内容”的整体考量。同时,这些工作室并不是单一的学科工作室,而是更倾向于跨学科、跨领域和跨年龄的复合式课程,由此可以看到课程未来的走向。

    比如《中层干部领导力提升》项目,学段主任、教研组长都要参与,共同研究管理。中层干部的职责不仅仅是检查督导评估,他们首先应该是学习者,是真实的学习引领者。

    中层干部从不知做什么、到怎样做好,完成了逐渐向“靠谱中层”的蜕变。系列培训《中层领导力》《如何进行项目研修》《四校联动谋规划》《做一个靠谱中层》《我们都是中层》等,让中层干部在每一次培训中不断反思自我,唤醒内驱力。

    “领导力就是影响别人的能力。我们只想过向下领导、横向领导,却没想过领导自己,更没想过向上领导,更不会想到怎样更好地利用上级的资源。管理自己、认知自我、改变自我则更不容易。” 雄安校区教师郑红彦参加了工作室后才更加理解了韦尔奇的一句话“在你成为领导之前,成功只和自己的成长有关;当你成为领导之后,成功和别人的成长有关”。

    同时,学科教学工作室正在通过跨学科形成一些特色课程,比如音乐与体育融合,书法与经典古诗词融合。总校教师与雄安校区教师一起,从学习视角设计活动,把追求“真实的学习”理念在工作室各类活动中渗透、传播,提升教师对跨学科概念的理解,努力把教室变成“学室”。

    在听完总校教师朱新华的分享《有问题有互动学习文化的培养》后,雄安校区教师张婷直言既震惊又喜悦:“震惊的是,课堂还可以这么进行,这么有活力,原来孩子身上有这么大的能量;喜悦的是,这不就是我们一直追求的课堂氛围吗?我总怕孩子们出错,怕他们没有解决问题的能力。原来,教育中的问题是多种多样的,研究问题的场所也不只局限于教室,互动更不只是师生之间的互动,生生互动可以让学习更有活力。”

    十个项目通过招募组建团队,分别建立微信活动群,群管理员由雄安校区骨干教师担任。通过线上与线下相结合,优势互补共促进。

    线上微信群。“有问题有互动”+阅读分享,随时随地都在发生。如同读一本书、早读分享、古诗词推送。答疑解惑、心得交流、资源包共享,丰富着线上的互动。

    线下面对面。每月定计划,周周有安排,主题更鲜明,聚焦问题与需求,学习方式更多样。如工作坊体验、同课同研、观课研讨、专题讲座等。

    随着研修项目的不断推进,内容的不断丰富,新的课程内容也在不断生成。根据课程的不断变化和实际需要,今年开学初研修站又增加了《艺术+》和《积极的班级生活》两个工作室。

    比肩同行的区域教师协同发展

    对于“新时代教师成长研修工作站”来说,还有一份特殊的责任需要肩负,那就是研修模式中的“X”,每个工作室既有雄安校区教师,也有周边学校教师,以中关村第三小学雄安校区为基地,辐射周边学校教师的共同成长与发展。

    研修站的活动受到了教师的喜爱和周边学校的欢迎,研修站也得到了雄安新区政府的高度肯定,雄县教育局决定在雄安校区成立“雄县干部教师培训实践基地”,分批次培训全县的小学校长和副校长、优秀中层干部和优秀教师,全面提升教师队伍专业素质。

    一所好的学校一定是学习生态的营造者。区域内的周边学校是我们前行中至关重要的伙伴,学校在区域之中又应该与区域相连。而一所学校的健康发展应该是与区域内学校共同努力的结果,只有区域内学校和谐发展,才能构建常态的、绿色的、可持续发展的教育生态。我们期待能够与区域内其他学校比肩同行。

    截至目前,研修站共开展各类活动39次,参与研修近2000人次,研修成果4000余册。研修站还开展了有深度、有专题、有计划、有任务的校本教研活动。比如青年教师的“雏燕飞”展示课,面向全体教师的“组内研究课”和骨干教师“眼中有学生”主题展示课,各具形态的“教师基本功大赛”等教研活动,提升教师队伍的教学能力,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今年,雄安校区成功举办了首届“中关村三小雄安校区创新成果奖”评选,通过“网上申报—专家评审—项目答辩”等方式,激励教师的教学创新行动。

    一方教育的生长,最受益的自然是学生。学生的学习兴趣一旦被激发,就会“一发不可收拾”。雄安校区教师马亚莉在参加语文项目学习时,一直为学生不会写诗而发愁。但是在总校教师李喜源的带领下,学生从大量阅读出发,利用思维导图梳理学习成果,在“走近鲁迅”单元中,学生成妍希写道:“笑坐桌前共进餐,谈论鼻扁同胜欢。碰壁暗里击社会,壁硬屋黑挫折难。” 如今在马亚莉看来,学生成为“小诗人”是顺理成章的事。

    许多与马亚莉一样的雄安教师发现,孩子们变了,变得更有活力,更具主动性,更有创造力……雄安校区教师郭彩兰说,“仔细想想不是孩子变了,而是我们教师变了”。

    是的,“教师变了”。经过一年多的实践,“新时代教师成长研修工作站”已探寻出一条辐射全体教师、满足不同层次需要的教师研修机制。研修站的课程设计与实践,已成为有结构、有体系的教师研修课程,并且还在不断生长。

    (作者单位系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第三小学)

中国教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