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3月18日 星期三
观课笔记
一曲箜篌引 三段佳妙音
——听《李凭箜篌引》公开课有感
高俊文

    我曾有幸聆听了11名参赛选手围绕同一篇课文《李凭箜篌引》进行的赛课,深刻感受到了新课改理念带来的变化。学思结合的激疑生疑,生生互动的合作探究,课堂可谓有料、有趣、有灵魂。

    就文本而言,诗人李贺虽是大唐宗亲,但家道中落;虽有满腹才华,但因犯父名讳而不得科举;自幼多病,常常泣血苦吟。冰冷的现实与少年理想的巨大落差,使他的苦闷悲愤只能寄托于一个幻想的世界,再加上深受楚辞浪漫色彩的影响,从而形成了奇崛诡谲的诗风,时人冠之以“诗鬼”。因此知人论世探“诡”情,因声求气吟诗韵,师导生学激辨疑,就成了文本在达成语文核心素养目标时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细细梳理,其中王老师执教的那节课有如下几点颇值得回味。

    第一,草蛇灰线“诡”满篇。教学设计是教师铺设在教学理念与真实教学之间的桥梁。高明的教师总能在吃透教材、吃透学情的基础上找到教学的突破口,从而巧妙地达成教学目标。王老师前一部分的教学设计是组织学生悟出诗篇中一个“诡”字。课件上具有动感变化的“诡”字,激发了学生的探究热情。通过师导生学、生生互教,学生顺藤摸瓜,很快就总结出了李贺诗歌——“意象之诡异、炼字之诡奇、手法之诡谲、情感之诡激”的特征,恰恰这个总结又将诗歌鉴赏的主干知识巧妙贯穿了起来。精练的“诡”字设计,变讲为学,恰如其分地突破了教学的重难点,让学生习得了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交流能力,可谓“穷其一字,悟透全篇”。

    第二,审美鉴赏“品”为先。在诗歌教学中,诵读品味教学法一直是深得师生认可的重要途径。它通过齐读、分读、叠读、角色诵读、配乐诵读等多种形式,带动学生边读边悟。王老师在简单指导诵读技巧之后,迅速安排了各小组的任务:品味语言读、感悟意境读、体验感情读,并说明诵读理由。这个任务设计既承接了上一环节的“诡”字,又巧妙地开启了当前的“品”字。“品味语言组”经过小组共研推出一名同学诵读:“吴丝蜀桐张高秋”读得饱满清亮,“空山凝云颓不流”读得低缓凝滞,到“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这句时,男女生分别就“十二门前”“二十三丝”反复诵读,诵读令人称赞。这个小组给出的诵读理由更让人折服——吴丝蜀桐,是琴材的考究;高秋,是秋高气爽的旷远;再加上箜篌的外形酷似一只飞翔的凤凰。

    第三,思维训练“疑”求质。思维训练是语文教学不可缺少的。课堂上,教师不断地激疑、生疑、辨疑、析疑,就会激发学生思维的发散和聚合,使学生始终保持积极思考的状态。具体到这堂课上,教师在点明了李贺诗歌想象的奇特性之后,给几个小组接连抛出了这样的疑问:“为什么要把音乐的演奏放在空旷辽远的环境中呢?音乐为什么会从女娲补天的地方突破了天空?打湿玉兔皮毛的露珠会有产生的自然条件吗?”这样的问题一下子将学生从汪洋恣肆的想象拉回到了冷静合理的探究中,其目的是引导学生探究诗歌想象的合理性,尊重生活的真实性。

    临近课堂结束的几分钟,有位学生抛出了一个很有创意的问题——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这两句是诗歌的结尾吗?怎么有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呢?

    至此,我也想问,这节语文课的激疑和生疑,是不是生动地诠释了我们常说的那句话——“一棵树摇动了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了另一朵云”呢?

    (作者单位系湖北省随州市曾都区第一中学)

中国教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