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6月22日 星期三
教学反思
在名著深度阅读中多“走”几个来回
吴 蔚

    课堂上,当教师过分依赖教参,文本解读的深度、教材阅读的张力就会不够,学生思维力的培养就会单薄。因此,我们可以在好文章里借读进去与读出来“走”几个来回……

    《祖父的园子》选自著名作家萧红的《呼兰河传》,是指导儿童开展经典阅读、深度阅读的优选范本。文章看似简单的文字,却包含作者对童年、对祖父的无尽怀念。

    第一个来回:通读整篇文章,学习提炼概括

    拔草、浇水\分不清\鸟、虫、花

    类似于上面这样的板书倒是多见,它以摘录式为主,内容铺陈,缺乏提炼。而提炼和概括是一种积极的思维活动和探索行为,也是培养学生学习离不开的思维品质。这就需要教师自己先具有这样的提炼与概括能力,并且在研读文本中自觉地加以运用,才可能有意识去引导学生。同样是以上内容,若我们引导学生将其提炼和概括为:

    一起耕园\宠爱呵护\花鸟随心

    是否将文中所写的诸般小事分门别类、一目了然了呢?同时也为本文语文要素详略得当的写作手法教学埋下伏笔。

    此为第一个来回,先读进去,再做提炼,从外看文,再入文品读。

    第二个来回:挖掘几对关系,助力深度学习

    课堂上,教师可以深入文本,启发学生深读,在不同的关系中寻求文本意义。

    第一对关系:详与略。教师运用板书引导学生发现并学习第一对关系——详与略。这是关于写作方法的一对关系,也是文章教学的重点。通过板书,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和分析以上三个内容,“如果是你,你会详写哪一部分来凸显我对祖父无尽的思念?”通过讨论对比,许多学生将重心落在了“宠爱呵护”这一内容上,因为这最能直接表现祖父对我的宽容、呵护与宠爱,正是它让我感受了童年的自由与温暖。这个问题设置的出发点是写作,以学生对本文写法的应用性分析来替代常规提问“这篇文章,作者详写了哪部分内容”。问题角度的变化,透露出的是教师不同的教材观,而带给学生读写结合的启发点也不一样。

    第二对关系:老与少。对学生进行发现式教学的启发,也是对学生走进文本、深度学习的有益探索。在师生对话中,我们找到了第二对关系——老与少。对话中孩子讲到,正常的家庭关系中,孩子一般都是与父母共同生活的,而本文的作者却是与祖父在一起,用“阅读链接”中的话就是,“我出生的时候,祖父已经六十多岁了”“祖父一过八十,就死了”。

    这段话,许多教师在教学时往往会忽略,因为它太浅显,然而教师就是要在学生阅读时容易忽略的地方停一停、问一问,以“作者有必要这样慢悠悠、不厌其烦、数数般地来叙说‘我’和祖父的年龄变化吗”等问题设置,将学生再次引向深度思考。通过句式训练:“一个刚刚出生,一个已近暮年;一个慢慢成长,一个渐渐衰垂”,强化理解和共情。

    “老与少”这层关系将本文的情感推向高潮,在与作者产生共情的同时,学生也更能理解作者为什么对童年、对祖父怀有那样深厚的无法割舍的情感。

    第三个来回:拓展几组关系,促进学用结合

    第一组关系:篇与本/学与用。语文课程“实践性”“综合性”的特点,决定了语文教学必须借助丰富的语言学习活动,引导学生在听说读写中学,在听说读写中用。

    要想真正走进《呼兰河传》,仅靠这有限的篇幅是无法实现的,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走进整部著作。课堂上,教师要借助“原著午听”活动,变单篇学习为整本熟知;再通过《呼兰河传》的“人物品析”“诗化语言风格品读”“散文化小说结构品绘”“萧红创作追求品议”等主题交流,在“品析—品读—品绘—品议”中,不断让学生发现原著魅力,积淀言语经验,提升言语表达,促进言语发展。同时,培养学生养成以一篇为开端深入阅读名著的习惯,让名著立起来,带给学生对生活新的思考。

    更多对关系:留给学生,课有尽而意无穷。课上至此,依然有许多值得师生探究学习的地方,尤其是在对比阅读方面,教师可以引导有兴趣的学生继续深读,在潜移默化中形成见微“探”著的阅读习惯,“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作者单位系陕西省西安高新第一小学东校区)

中国教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