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9月21日 星期三
区域观察
“坡度”更舒适,“速度”更适宜
——福建省厦门市思明区幼小衔接新探索
柯芃芃

    为了让幼小衔接工作更加科学、高效,福建省厦门市思明区开展了源于问题的“真研究”“实教育”,从建立幼小双向衔接机制、搭建幼小联合教科研平台、创设衔接校园环境、建立家园校共育机制等方面持续发力,不断优化幼小衔接范式,让多方智慧与力量汇集,助力幼儿从幼儿园到小学平稳过渡,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

    系统推进抓整体。思明区实施“六步走”策略,即抓组织、抓学习、抓研讨、抓实践、抓课程、抓成果,每一步都明晰攻坚着力点。区教育局出台方案,强化综合治理,保障衔接工作顺利进行;区教师进修学校细化推进方案,组织教师跨学段参与线上线下培训与研讨活动,加强教师在儿童发展、教学、管理等方面的教研,实现理念与实践的深度衔接;园校深入开展沟通互访、联合备课、观摩交流等活动,从课程设计、环境创设、学习方式转变入手,积极探讨双向衔接、零起点教学的实施路径。

    双向衔接聚合力。经过充分调研,思明区采取“全面铺开+骨干引领”的方式建立幼小科学衔接长效机制。“全面铺开”,即全区公民办幼儿园、小学通过自主结对,组建形成了“一对多”(一所小学牵手多所幼儿园)或“多对多”(多所小学联合多所幼儿园)的56个协作小组。这些协作小组以有引领能力的小学或者幼儿园为牵头单位,根据办学特色、研究强项寻找相契合的研究点,以项目研究为依托,尝试在机制的创建、课程的创融、活动的创编及环境的创设等领域有所突破、有所创新,扎实做好幼小科学衔接攻坚工作。“骨干引领”,即市、区两级教育行政部门对其中4个协作小组授予“幼小衔接科研基地校(园)”的称号,引导其先行先试,为推进区域幼小衔接提供可借鉴、可操作的范本。

    儿童为本促发展。从幼儿园进入小学是儿童早期成长过程中一次重要的转折。教师要立足儿童视角,充分考虑教育环境的变化,形成从问题出发、从学习开始、在实践中优化的研究路径。被评选出的4组基地校(园)的教师俯身听童声、知童心、解童疑,在突破与磨合中寻找共同的衔接点,创设各具特色的校园环境和文化氛围,强化项目式、体验式学习,从不同维度解决儿童遇到的问题。如华侨幼儿园与公园小学聚焦“时间管理”,开展《做时间的小主人》的双向研究;市实验幼儿园与市第二实验小学结合劳动教育,开展《管好一方小天地》的项目实践……通过基地校(园)的引领带动,区域其他协作小组纷纷行动起来,依托各自课程积淀营造良好的衔接环境,让幼小衔接工作的“坡度”更舒适、“速度”更适宜。

    “四方联动”齐育人。幼小衔接关乎儿童、家庭、园校及社会,思明区发动辖区内即将入小学的儿童家长参与幼小衔接问卷调查,充分调研家长需求;区教育行政部门、各园校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如家长开放日、专题讲座等,宣传国家和地方政策要求,展示幼小双向衔接的科学理念和做法,帮助家长树立科学育儿观,缓解幼升小焦虑,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同时,区教育局会同相关部门建立动态监管机制开展专项治理,为幼小科学衔接保驾护航。

    (作者单位系福建省厦门市思明区教师进修学校)

中国教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