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9月21日 星期三
人生边上
海之波澜
喻腾玉

    唐代文学家司空图的论诗专著《诗品二十四则·形容》中写道:“海之波澜,山之嶙峋。”作曲家王瑞谱写的古筝曲《海之波澜》正是以书中独特的美学思想为源,结合自身的经历与想法不断研究、探索古筝的艺术情感表现张力,通过音乐主题发展、音乐织体变化等创作手法,抒发蕴含在作品中的情感。当我初次听到这首曲子时,只觉得自身与之共情共景,乐曲中既有海鸥飞翔、浪涛拍岸的宏阔,又有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明朗。

    司空图认为,事物姿态万千、变化无穷,不论花草的神采秀韵,还是大海的波浪翻滚、山峰的青石嶙峋,都是大道的呈现,妙合着万事万物融契无碍的禅理。描绘生动的艺术形象不必拘泥于形似,而要力求神似,要通过事物的表象去把握内在的情性和精神境界。不是描摹事物的表象,而是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创造出反映事物本质、含有至理的艺术形象。

    在《海之波澜》的柔柔琴声中,作曲家诉说着面朝大海与家乡告别,笃定着乘风破浪般的孩时奋斗的初衷,呢喃着迷茫失落时对远在家乡亲人的思念和自己的孤独之感,坚定着凭借坚毅和强大的内心继续前行、勇往直前的勇气。乐曲的音乐语言穿透我的心灵,仿佛作曲家就在我的耳边低语,表达自己对家乡的回忆和眷恋。

    “形容”当然是一种人工的技巧。司空图并不反对刻画,只是要求这种刻画达到“天然工妙”,这就是“俱似大道,妙契同尘”的含义。作曲家在作品的构思和创作中,借鉴并运用了这一美学观点:“海之波澜,山之嶙峋”,山水自身并无情感可言,只是情感表达和寄托的媒介,通过对山水特点的客观形容呈现想表达的某种特定情感、心绪、思想才是最重要的。《海之波澜》看似是对客观事物表面现象的描写,其实是借景抒情,通过对大海波涛汹涌、风平浪静等状态的描绘,从自身的主观情感角度出发,结合自身经历向听众寄托、传达一种真实的情感。

    波澜是海的心事,《海之波澜》的音乐旋律之间有横向的音乐线条感,又有纵向的立体衬托感,二者交织在一起,展现了明镜一般无边无际的海面。除了画面感强烈,变化的音调之间也传达出情感浓烈的意境之美。从一开始温暖而使人陷入回忆的主题,慢慢深沉至添加几分忧郁的色彩,直至变奏、摇指的出现,使得酝酿的情感喷涌而出。如果说一开始使人联想到每一次与海的相遇,静静地坐在海边聆听,那么音乐行进到后面而产生的画面则是天色骤变,汹涌的海水不断袭来,猛烈撞击和拍打礁石。听着这翻滚不息的海浪,一次又一次地积聚着力量,作曲家的所有故事一一呈现——关于真诚、关于热烈、关于寻找、关于梦想。

    这片海承载着太多的感怀,诉说着每个人的故事。有时动人,像潺潺流水般浅吟低唱;有时绵延,像露滴竹叶般泠泠作响。在一阵海浪翻滚、急促雄壮的声音过后,音韵逐渐平缓下来,好像海潮落去,月皎波澄,沙洲人静。琴声如诉,所有最美好的时光、最灿烂的风霜,都将回到最初的模样——是在过尽千帆之后,岁月把心迹澄净;是身隔沧海之时,沉淀所有波澜壮阔。

    海,总是有无穷魔力吸引着每一个人。孩童时,期待每一年夏天的到来,可以不顾一切奔向自由的海边,阳光和沙滩构成了无限欢乐;长大后,期待与冬天相遇,安静地坐在海岸边,享受着大海平静而又充满力量的抚慰。“海之波澜,山之嶙峋”,我准备着深深领受那些意想不到的奇迹,呢喃着诗性的絮语。

    (作者单位系华中师范大学)

中国教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