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1月09日 星期三
发言摘编

    《大考》彰显中国力量  |  北京市第一六六中学教师  赵文峰

    《大考》,虽然只有两个字,但它既简单又深邃,讲的是高考又不只是高考。这是一次特殊的高考,也是社会各个层面的一次大考,更是国家的大考。剧中的许多情节发人深思,例如高考当天,金和县遭受洪涝灾害。为确保考试顺利进行,社会各方齐心协力,排除万难,把考生送达考场……

    “排除万难”,这几个字是我们现实生活中抗击疫情的真实写照,这让我想起刚刚结束高考的高三学生,第二天就高考了,头一天小区因疫情封闭了,考场需要重新安排,地点也发生了变化,更有甚者4天的高考,进行到一半,凌晨一个电话打破了原本的平静,因为考生高考期间所租住的宾馆出病例了……面对第二天第一场就要考历史的考生,面对已经睡下的学生和家长如何做工作、如何进行物资紧急准备等,难度可想而知,但北京市东城区教委高度重视,派专人专班24小时值守,学校紧急成立“特殊关爱、越挫越勇”小组,这一切都真实印证了几个字——排除万难。

    大考不只是高考,也是对每一个人的一次考验,面对最大的困难,我们挺过去了,就是我们每个人的胜利。国家面对考验,挺过去了,就是国家最大的胜利。《大考》中见证中国奇迹,彰显中国力量,这奇迹、这力量,就是我们自信的理由和底气。

    体现时代之美的真诚之作  |  北京中学校长 夏青峰

    对于我这个从安徽走出来、曾经在安徽乡镇教过书的人来说,这部充满着皖南背景元素的电视剧让我感到亲切。每看一集,内心都涌动着一股暖流。电视剧《大考》选择教育题材,体现了时代的良心和责任心。《大考》这部电视剧,让人们更进一步理解教师、支持教育,起到了非常好的传播效应。

    首先,它充满着生活味。它是反映普通人为了过上更美好生活进行的大考,是扎根中国大地、反映拼搏进取精神的大考。

    其次,它充满着烟火味。电视剧的镜头来源于百姓生活场景,不同的学生形象和家庭情况,如同一幅社会的世态群像图,给人一种积极明媚、阳光昂扬的力量感。

    再次,它充满着真实味。电视剧把生活真实的美好感情呈现在屏幕上,并不回避生活中的纠葛矛盾。一方面承认生活和人性的复杂性,另一方面也看到主流群体在踏实地用学习、劳动去创造生活。

    教育人的大考  |  北京四中校长 马景林

    自1977年恢复高考以后,“知识改变命运”责任下的学校教育挺不容易的,绝对是场大考;疫情之下的学校教育工作也在承受着两个方面的压力,同样是场大考,过程中的“后遗症”其实是存在的,需要我们理性地去面对,提前做好准备;防疫工作仍在持续之中,“双减”和“双新”背景下,新时代的学校教育所面临的大考,关乎我们的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决定我们的人才培养。学生面临的大考,人生不止一次。我们教育工作者在新时代的大考,就是要以科学的态度面对未来。

    向教师致敬  |  《大考》导演 沈 严

    我是一个做现实主义题材的导演,我们做剧的目标和追求就是让观众觉得既亲切又有共鸣,尽量没有表演痕迹,越写实越好。其中的关键就是挖掘人物心理、拎出人物行动,要合理、要细致、要人性化,换句话说就是要有生活的细枝末节、人的表现要有好有坏。所以有两个职业我们特别害怕,教师和医护人员。

    如果说“教书”还勉强可以称之为工作,有开始、有结束、有查漏补缺,那育人的边界在哪?从对学生未来负责的角度,哪些事能做、该做、怎么做?这都要很仔细地去把握。

    像《大考》里面教师经历的疫情、高考、洪水等故事情境非常极端,照理说人在这种环境下肯定会有压力,会有软弱和疲劳的表现,我们也想找到这种细节,否则人物形象容易“高大全”、有距离感。但2020年那段真实的经历证明,教师一直都在坚守岗位,教学、防疫甚至抗洪,他们都没有缺席,一心扑在了学生身上,克服了各种困难,把你想得到、想不到、该不该他们做的事情全都做了。所以,除了肃然起敬,我也找不到更好的表达。

    好剧必须紧扣时代脉搏  |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电视剧项目部主任 夏晓辉

    以往有许多影视作品关注过高考等教育题材,但是把高考放在疫情这一特殊背景下,并很好地呼应我们这个时代,《大考》做得很突出。该剧描述的是小家,但反映的是大家,让我们看见了在突如其来的疫情以及洪灾下,整个社会的温暖底色。陈宝国饰演的老校长升旗的那个段落,虽然没有宏大的场景,但是却能让所有观众为之动容。剧中的人物都要面对各种困难,有不同的处境,但正是在这些困境中,大家携手相助,勇毅前行,以个人之“小我”汇聚成中华民族在面对困难时顽强拼搏、不懈奋斗、愈挫愈勇的“大我”,充分反映了在党的领导下,我们的中国精神、中国力量、中国担当。

中国教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