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1月18日 星期三
如何做好老教材与新课程的衔接
宋世云

    09. 在新教材尚未完成修订的情况下,当下如何进行“基于课标、指向素养、超越教材”的教学调整与优化,成为一个重要课题。在现行教材还没有同步更新的情况下,一线教师如何做好新课标与老教材的衔接,有效落实新课标理念?

    ————————————————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颁布开启了我国义务教育课程改革与发展的新阶段。这套“焕然一新”的国家课程文件擘画了培养义务教育阶段时代新人的“画像”和“路线图”。

    学习越深入,越能发现新课标的精深之处。当前,新教材还在紧锣密鼓编写中,预计要在2024年秋季才能投入使用。那么,如何用旧教材落实新课标,这显然是一大挑战。

    从课程论的角度来说,基础教育新课程应该包括新课程方案、新课标、新教材和新评价(中高考)四大要素。新教材是落实新课标的载体,新评价(考试)则是检验新课程的育人效果。那么,在新教材尚未出炉的“过渡期”,如何按照新课程要求做好教学工作呢?

    仰望星空,观照课程育人总目标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提出了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和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培养目标,并且对“三有”的具体内涵进行了提炼,浓缩为250多个字,这是课程育人的“星空”,需要我们仰望,需要我们有上位思考。各学科都应该找到自己的育人着力点,如“有本领”中的“乐于提问,敢于质疑、学会在真实情境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具有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应该是理化生地等学科重点落实的目标。再如“有担当”中的“诚实守信,明辨是非,遵纪守法,具有社会主义民主观念与法治意识”应作为道德与法治教师自觉对标的育人方向。在各学科课标中,局部的“天空”就是学科核心素养和课程目标,这就需要教师从原来“三维目标”的话语体系转向核心素养的思维方式,在所有内容教学中要时时仰望“核心素养”这一学科总纲。

    脚踏实地,耕耘好学科教学“试验田”

    每一位学科教师都应该是学科教育实践专家,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中锐意探索,形成在学科育人方面的经验与主张。在学科教学中落实新课标思想,教师最需要关注的是内容要求的变化,特别是对于学科实践活动和跨学科主题学习内容的开发。学科实践活动是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基础,在跨出去之前,一定要设计好学科内的实践活动,找到学科实践的核心价值所在,然后再走出学科,在跨学科主题学习中凸显本学科在解决问题中的独特作用。如义务教育地理课程将地理学区域性和综合性两大特征进一步强化,从内容设置到目标要求,在“人地协调观”统领下,培育“综合思维”,提升“区域认知”,而要更好达成这三大素养,还需要“地理实践力”这一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作为基础。新课标对义务教育地理课程内容进行了重构,突出了空间尺度这一地理学核心思想,一改传统的“世界地理”“中国地理”“乡土地理”的内容结构,把地理课程内容重新组织为“认识全球”和“认识区域”两大部分,以人地协调观统领对“人类的地球家园”的整体认识,将地球与地图知识整合为学科的工具、手段和方法,强化地理实践,凸显学科特质。依据这样的课标要求,在地理教学中就可以对内容进行重构,按照从宏观到中观、由远及近的方式安排教学进程,如对于旧教材“世界地理”概况中的“海洋与陆地、气候、居民”内容,从自然和人文两方面进行梳理,将“地域发展差异”内容教学融入大洲、地区、国家、区域等不同空间尺度地理事物认识中,将乡土地理教学内容放入“中国地理”教学中,从中国地理全貌、中国地理分区再到家乡地理环境(如北京或其他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地理情况),经历从大尺度逐渐缩小、细化的认知过程,直至进入乡土地理学习,使地理学习不仅仅体现在“世界在我心中”式的坐而论道,更强调野外考察、社会调查、研学实践等地理学习方式,据此落实地理实践力的培养。通过这样的单元重构和整体教学设计,把核心素养落实在一个个课堂和课外学习活动中,地理教师就能积极主动落实新课程理念,而不是被动等待拿到新教材之后再照本宣科,确保教师专业成长与课改同步。

    发挥主观能动性,持续开展教与学方式变革

    新旧课程更替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各学科新课标最大的变化莫过于学科内综合实践和跨学科主题学习的要求。跨学科主题学习的本质是学习方式变革,意味着由原来的单一学科知识学习、技能训练,走向跨学科学习解决生活中的真实问题,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对于这一要求,教师可以按照新课标,对旧教材的学习内容进行盘点,找出哪些内容可以设计为学科实践活动,并且与生活中的事物现象建立联系,发现其中的学科奥秘。如《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综合与实践”内容中提出了主题式学习和项目式学习的样例,并用多达82页的篇幅对课标中的93个课程内容实例给出了活动设计与实施的操作参考建议,包括小学的“圆周率的故事”“欢乐购物街”和初中的“绘制公园平面地图”“国内生产总值(GDP)调研”等。教师完全可以参考这些建议,设计有趣的数学实践性学习活动,作为课堂小组学习任务或布置课后作业,将数学知识、能力、方法要求融入其中,综合提高学生“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的“三会”数学核心素养。

    让学生成长“显性化”,推动评价方式改革

    各学科新课标在课程实施的“评价建议”部分都着笔甚多,一方面是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评价,另一方面是对考试的评价,并且在学习过程评价方面给出了评价原则、评价内容、评价方法和评价结果的使用,在考试评价方面给出了命题原则、规划、具体题目命制要求和考试样题。这与2011版课标对评价的要求有很大不同,对学生发展有明确的方向指引,也有很强的可操作性。教师根据学业质量标准,明确教到什么程度,各学段学生达到什么层次水平,并尝试探索新课标中的评价要求,即使近一两年没有中考或学业水平考试,也要在平时教学中通过多样化评价促进学生学习与成长。如语文课标中的评价建议有对于不同学段综合学习任务的评价工具设计,鼓励多元主体评价,对整本书阅读和跨学科学习的阶段性评价等也提出了要求,给出了课堂观察、对话交流、小组分享、学习反思等过程性评价方式方法和手段。相信大部分教师只要认真研读新课标,即使没有拿到新教材,也会主动去落实具有引领性的新课标。

    当然,在新教材未面世的这段时间,校长更需要有所作为,抛却“等、靠、要”的心态,在学校营造研究新课标、落实新课标的“小气候”,以学科组为单位,进行“基于课标、指向素养、超越教材”的教学调整与优化,促进教研方式转型,这是保证每位教师落实新课标精神、做好过渡期教学的有力保障。

    (作者系北京市海淀区教育科学研究院课程中心主任)

中国教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