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1月15日 星期三
教育家影像
王祝晨:开讲山东白话文第一课
郭衍瑩

    王祝晨(1882—1967),山东齐河人,绰号“王大牛”,山东现代教育的肇始者,“民国时期山东四大教育家”之一,被誉为山东新文化运动的一面旗帜。

    ————————————————

    “教学改革的关键在于校长,校长能否领导好教学改革的关键在于自己敢不敢‘第一个吃螃蟹’。”山东现代教育的肇始者王祝晨曾不止一次这样说。

    在坎坷漫长的教育生涯中,王祝晨当过山东省立一中(济南中学)等多所著名中学的校长,经历过多次重大教育改革,如建立新式学堂,允许女子上学、女教师授课、男女同校同班,公派女生出国留学……每次,他都是“第一个吃螃蟹”。

    王祝晨吃的其中一个“螃蟹”,就是把白话文引进课堂。

    1920年9月是山东教育改革史上值得纪念的日子。那时王祝晨已任山东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教务主任和省一师附属小学主任。

    9月2日,山东教育史上第一堂白话文课在省一师附小开讲,授课教师正是王祝晨。

    其实,这堂课原本不是王祝晨上,邀请的是南京两位女教师来上示范课。但济南媒体“闻风而动”,以 “教育界荒唐举动”这样的大标题来“迎接”她们,并煽动一些守旧派人士对她们进行围攻、谩骂。正式授课前,两位女教师不得不含泪告辞。王祝晨只好自己“第一个吃螃蟹”,亲自上第一堂白话文课。出乎意料的是,这堂课居然得到了绝大多数学生和家长的认可。

    一个附属小学的一堂普通语文课,惊动了济南媒体。殊不知,山东虽是礼仪之邦、圣人之乡,却是几千年封建统治和歧视妇女的重灾区,封建思想和势力根深蒂固,因此,尽管新文化运动在北京搞得轰轰烈烈,济南学校的课堂上照样还在念“唯女子和小人难养也”之类的古书。王祝晨要想改革,自然会受到各方面封建势力的围攻。

    其实,王祝晨为了这只“螃蟹”,已经准备了好几个月。他自筹资金,约上济南各小学教职员到已经开展白话文教学的南京高等师范学校附小观摩学习,汲取经验。回来后,他多次组织演讲会,向济南各校宣传介绍南京学校的经验。他还组织学校教师赶印白话文教材,帮助印刷厂购进新式标点符号铅字……采取一系列措施后,推行白话文才算水到渠成。

    9月3日,他趁热打铁,开始瞄准另一只“螃蟹”,召开附小全体职工会议,宣布教学改革三大举措。一是立即招收女生,实行男女同校同班。二是立即招聘女教员来校上课,使学生平衡全面发展。三是废除“经学”课程,改教白话文。

    王祝晨发言完毕,全场哗然。几名教师当场宣布辞职,王予以批准。

    “三大举措”使得整个济南城大街小巷沸沸扬扬。有人好奇,有人惊讶,有人拥护,有人愤怒;有人来校打听,有人来校起哄;有人把孩子领回去设法转校,有人把女孩送到学校却遭围攻谩骂。凡此种种,都需要王祝晨和几个年轻志愿者做工作。他亲自上门家访,动员各家的女孩来上学,亲自示范讲第一堂课,亲自为女教师教课压阵,亲自动员其他教师听课提意见。终于,省一师附小的教育改革取得了初步胜利,同时也推动了济南一些中小学的改革。

    有位山东名人曾公开告诫王祝晨:历史上“第一个吃螃蟹”的人都是要付出代价的。实际上,王也确实没少吃苦头。守旧势力骂王祝晨是山东教育界的“妖孽”。当地报纸连篇累牍发表社论,公开宣扬“男女有别古之定制”“改动文体实属叛逆”“男女混在一起,有失道德体统”“此种败伦之人应群起而攻之,赶出我齐鲁孔孟之邦”,当初对南京两位女教师的围攻、谩骂,有过之而无不及地用到了王祝晨身上,王家人天黑后甚至都不敢外出。一些人还串联呈文告到省政府,要将王祝晨驱逐出山东。

    虽遭各种诽谤,王祝晨却毫不动摇自己的教育主张,由此大家称赞他为“王大牛”。

    1929年6月,因支持和指导山东省立第二师范学校师生演出轰动全国的反封建话剧《子见南子》,王祝晨被山东军阀通缉。不过,他置之泰然,因为他相信邪不压正,相信“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他铁了心要将山东教育改革进行到底。

    晚年回忆这段经历时,王祝晨动情地说:“这哪里是教育改革啊!这哪里是‘吃螃蟹’啊!分明是一场战斗!打到我身上的子弹,现在还隐隐作痛哩!”

    王祝晨生前积累了极其丰富的教学经验和改革设想。他说,新中国学校教育的意义在于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而不是告诉他们一个标准答案。他也提出,新中国的学校是否也应具有五四运动提倡的“兼容并包”精神?

    回顾王祝晨的一生,他就像学生所说的“劳苦一世、坎坷半生的老黄牛”,以第一个吃螃蟹者的巨大勇气,不畏险阻、筚路蓝缕地开创着山东教育的新时代。

中国教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