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1月10日 星期三
发现美好课程
突破时空局限的皮影戏
陕昌群 罗 雪

    “一口道尽千古事,双手对舞百万兵”,五尺帐布就是荧幕,巴掌大的小人儿就是演员——曾经无比吸引眼球的皮影,却在社会发展中逐渐淡出了大家的视线,如何将“非遗皮影”融入学校教育,让“非遗皮影”技艺在青少年中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弘扬?四川省成都市新桥小学校的非遗皮影戏在不断的传承创新中,创造出一个广阔的大世界。

    让“影人”舞动起来

    皮影戏是表演艺人操作平面的“影人”,通过灯光将“影人”投映在幕布上,再结合音乐、唱腔来表演的一种戏剧。如果能让“影人”在校园动起来,该是一件多么有趣的事情!学校尝试在课堂追溯皮影的起源,了解皮影戏的历史和特色。在学习过程中,皮影戏的动人传说深深吸引了学生,他们希望更加深入了解皮影戏并学习皮影戏表演,皮影戏社团因兴趣而诞生。

    社团以项目式学习的形式带着学生了解皮影及皮影戏。每个班隔周有一节皮影课,每学期有一次皮影主题活动,非遗皮影项目分为4个部分:传统知识学习、皮影剧创编、皮影人物制作、皮影戏表演。教师结合语文学科中的诗词、戏剧等内容,带着学生制作皮影戏场景、人物并配乐进行表演;结合剪纸知识,教会学生根据人物形象画稿、镂刻、上色、组装、表演。

    在皮影特色活动中,教师根据不同的内容安排不同年级的学生参与学习。比如,向一、二年级学生讲述皮影文化,调动学生对传统皮影的兴趣;让三、四年级学生尝试制作皮影人物,学习皮影表演的技巧和动作;邀请成都市皮影传承人定期到校,为五、六年级学生表演皮影戏。

    通过开展非遗皮影课程及特色活动,全校学生深刻感受到皮影及皮影戏的魅力,这也为学校后期开展STEAM皮影教学奠定了深厚的基础。

    移动的皮影剧场

    在皮影戏教学的研究中,教师发现皮影戏涉及诸多学科,比如语文、音乐、美术、科学等,注重学生的动手动脑操作和实践创新能力,如果以STEAM理念统领研发课程,应该会有很好的育人效果。

    “现在已经很难看到传统的皮影戏了,这是为什么呢?”教师以问题为导向,让学生调查研究皮影戏的现状和皮影戏表演的局限性。通过调查反馈学生发现,一是表演皮影戏的艺人越来越少,二是皮影表演戏台比较稀缺,表演准备也比较复杂。于是,学生提出问题:如何才能随时随地观看或表演皮影戏?

    学校将皮影课程进行升级,通过学习皮影文化、光影原理与美感、开源硬件与互动技术、工程设计与图形化编程、剧本创作与表演等内容,提升学生的设计思维、批判思维、动手实践、表达合作等能力素养,唤醒学生对皮影戏的喜爱。

    比如,三、四年级学生开展“DIY皮影剧院”活动,分为问题、设计、制作、反思、改进、分享等环节进行。没有材料限制、没有指定形状,就地就近取材制作“皮影剧院”,让皮影戏的表演更加方便多样。一个学生制作了书包样式的皮影戏台,解放了双手;一个学生在皮影箱上彰显个人喜好,各式各样的装饰看起来像时装店的时尚手包……从最初学生要带着木架、幕布等,到后来一个纸箱就可以成为剧场,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令人惊喜。

    “便携式皮影箱”活动也应运而生。五、六年级学生是这项活动的主角,各学科教师是助教也是教练:美术教师协助学生手绘初稿;信息教师协助学生讨论便携式皮影箱的优缺点,然后电脑绘图定稿,形成组装部件;科学教师支持学生结合各种设计优点,选择最优制作材料,满足实际操作需求,还会帮助学生进行便携式皮影箱的组装——箱体的设计初稿成型后,学生带着材料来到创客工厂,技术人员用激光切割机按照方案切出一个又一个材料板,学生进行组合安装。

    在一系列项目式学习中,学校实现了师生共同探讨,了解不同学科“综合、关联、渗透、交融”的可能,对校本读物进行梳理、解构、组合,尝试基础课程与拓展课程的融合,探索跨学科协同教学的新模式。

    玩转“光影实验盒”

    了解皮影的光影原理后,学生就要开启编程世界的“光影实验盒”了,这是传统皮影与现代技术结合的创新。

    课程分为3个模块:认知与思维,通过课程建立基本的计算思维,对电学知识进行初步了解;联结与互动,让学生具备将程序与硬件联结互动的能力;整合与表达,引导学生不仅能创作出好作品,而且能对创意、过程、成果用不同载体和形式进行表述、总结、展示。

    比如,五、六年级学生使用microbit软件,通过mind+程序设置动作、灯光、音乐等。学生可以通过编程设置戏台的灯光颜色、色调、亮度,可以使用音乐模块为皮影戏配音,通过运动传感器、舵机、按钮等让皮影人物按照设定程序运动。

    以杜甫草堂为背景的影子剧场活动中,学生根据诗歌编写程序,让诗人杜甫做出吟诵的动作。教师前期开展microbit课程的基础培训,让学生了解设备如何使用、程序如何编写。接下来,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并设计一款能将皮影表演与杜甫草堂结合起来的装置。

    学生首先确定活动内容并成立小组,根据各自的擅长进行分工,促成项目顺利进行;然后整合课程资源进行资源设计,将语文、信息、美术等学科的知识点融会贯通;最后分解内容、划分流程,研究美工部分如何制作、皮影戏的声光电如何实现、语文知识如何导入等问题。

    项目实施过程中,学生遇到了许多问题,比如灯带数量太多,灯带连接主板的电线太短,无法将6根灯带完全规整地放在皮影箱内等。经过多次调试,学生决定只用4根灯带,两根铺设在皮影箱底部,两根从皮影箱顶部垂下来,通过代码将灯带的亮度提高并变暖色光。此外,舵机位置严重影响观看效果,灯光投影会把舵机也投射出来——学生的解决办法是将舵机连接皮影的铁丝设计成3厘米,舵机既可以远远地控制皮影转动,也避免了舵机被灯光投影出来的问题。

    学生在学习和创作过程中通过团队协作不断解决各种问题,不断发现自己的潜能同时找到自己的缺点。传统皮影应该如何与现代信息技术结合?“光影实验盒”项目让学生主动探索现代信息技术,也在他们心中埋下了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种子。

    皮影戏走进生活

    学校成立皮影社团,给学生讲述皮影的起源、艺术原理、制作过程,以及家乡成都的大皮影特色和世界各国的皮影文化。学校还将教学内容编写成皮影卡通互动课程脚本,研发线上课程,学生可以利用电脑、平板在线学习,通过互动答题掌握皮影戏的各种知识点。

    皮影文化传承是一条漫长的道路,只有打破学习空间的局限以综合实践活动为载体,才能让皮影戏真正走进学生的生活。学校以“1+1+N”的形式开展皮影综合实践活动:一个中心是以STEAM皮影艺术工坊为中心,一个校外实践活动基地是成都杜甫草堂的“草堂一课”,“皮影+N”活动是用各种方式走进社区、公园等地,让更多的人感受皮影文化的无穷魅力。

    学校开展一系列皮影活动:皮影体验活动,邀请市级非遗传承人走进校园,为学生讲解皮影的历史,表演丰富多彩的皮影戏;光影体验活动,让学生感受光影魅力,带着学生制作“蜀味”十足的皮影光盒;DIY专属皮影,让学生通过热缩片的形式制作自己的头像,再用配置好的关节、衣服、纽带等材料包制作专属皮影;激光打印皮影书签,学生绘制皮影书签放入激光切割机中,识别、切割,一气呵成……除此之外,学生还设计学校的皮影钥匙扣、手袋、杯垫、徽章等纪念品。在“移动皮影集市”活动中,学生化身多重身份——他们是小小讲解员,可以讲解皮影知识;他们是皮影演员,可以表演皮影戏;他们是手工达人,可以制作各种各样的皮影文创;他们还是“爱眼小卫士”,用皮影戏表演的形式告诉身边的人爱眼护眼。

    学校以传统皮影戏为核心,融合多学科知识进行创新传承发扬,通过引导学生了解皮影文化、掌握光影原理、培养艺术美感、进行开源设计等,提升学生的审美意识、设计思维、动手实践、合作表达等能力,既传承保护了非遗皮影文化,又培养了学生的核心素养,让非遗皮影得到更好的传承、创新、宣传、推广。

    (作者单位分别系四川省成都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四川省成都市新桥小学)

中国教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