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1月10日 星期三
读破万卷
成就每一粒“阅读种子”
潘 灯

    语文教师在努力成为一粒优良的“阅读种子”的同时,还要持续发力,使播撒的每一粒“阅读种子”都能生根发芽——向上生长,向下扎根。

    以中国式现代化为土壤,为学生的阅读提供连绵不绝的激情和动力。中国式现代化阅读理应成为阅读的信仰:个人的梦想与中国梦相连、个人的向往与时代风尚相连、个人的喜好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相连。在营造这片热土时,我把统编语文教材推荐的名著作为表层土壤,在此基础上纵深拓展,以把握时代脉搏的拓展阅读任务群为深层土壤。初中语文教材推荐必读书目12部、自主阅读书目24部,课后作业又推荐书目约101篇(部),阅读这些推荐书目,学生可以广泛与古今中外思想家、文学家、科学家对话。我会通过“每天课前3分钟阅读分享”“课后5分钟朗读打卡”等活动培养学生自觉参与阅读的意识。此外,每周阅读分享质量高的学生奖励一张“免作业条”,每月坚持阅读的学生颁发“阅读之星”,让阅读成为学生生活的一部分。

    以核心素养为阳光,为学生的阅读提供价值引领和方法引导。阅读的阳光是价值引领、方法引导,我每节课都会用10分钟的时间向学生介绍一位知名作家并朗读一篇代表作品或精彩片段,帮助学生打开阅读视野。分享季羡林的《听雨》后,学生学会了下雨时侧耳倾听;分享余秋雨的《道士塔》后,学生在静默中深深体会到“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意义;分享欧·亨利的小说,每次读到结尾,学生都会先一愣,接着是恍然大悟的模样:“这就是欧·亨利式的结尾,意想不到也是意料之中啊!”随着阅读成为一种习惯,学生自然会按捺不住表达的欲望,一定要说一说、议一议。对于学生的讨论,只要不是“乱弹一气”,我一般不会多作判断——阅读也需要心理安全,学生阅读的兴趣更需要保护。

    以学生个性为水分,为学生的阅读兴趣“呼风唤雨”。没有水分,种子会枯萎;水分过量,种子会霉变。同样,将阅读书目硬塞给学生,学生就会憋闷;如果一概不管不顾,教师的作用就缺失了。教师应该精准定位学生的关注点和兴奋点,以个性的杠杆撬动阅读的世界。学生小杨爱上历史课但不喜欢语文,我给他推荐二月河、马伯庸的历史小说,让他“欲罢不能”;只爱做数学题的学生小钟受朋友“鼓动”爱上了科幻小说,我在他刚看完《三体》后又推荐了一本《北京折叠》,绝不让他停下来;学生小罗热衷奇闻怪事,于是《中国传奇》《幻色江户历》等书籍接踵而来,小罗表示“看完还想看”……学生有自己的认知特点和思维发展特点:对于阅读经验不多的学生,人物形象和情节生动的小说、传记更容易培养他们的阅读兴趣;对于有一定阅读经验的学生,我会推荐文学性、哲理性、逻辑性更强的散文、杂文等,以实实在在的阅读行为增加阅读对学生的吸引力。

    以“真我在场”为氧气,为学生的阅读生活提供生机盎然的审美关怀。应付考试的阅读令人窒息,所以应该倡导“有氧阅读”。所谓“有氧阅读”,是以生活为起点的阅读,是关乎生存思考、生活美感、生命意义的阅读,更是学以致用、回馈生活、回归生活的阅读。我以主题读书月活动为平台,在班级掀起“有氧阅读”风潮。学生从日常生活出发投票确定读书月主题。“吃,不简单”这个阅读主题确定后,学生自主推荐共50余篇(部)与吃有关的文章或书籍,既有袁枚的《随园食单》、汪曾祺的《五味》、陆文夫的《美食家》等,也有当下流行的美食文化类书籍《民国吃家》《味觉森林》等,不同阅读兴趣、阅读水平的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书籍。阅读反馈环节,善于思辨的学生开展专题讲座,讲“餐桌上的礼仪”“林语堂、汪曾祺吃货之比较”等;热爱吃的学生办了一期主题鲜明、内容生动的手抄报,大谈“吃在四方”;喜欢字斟句酌的学生,通过课前3分钟分享如何把美食写得让人垂涎三尺。学生在自由、有爱的“有氧阅读”氛围中思考、质疑、碰撞、交流:“会吃就算是吃货”“为什么美食书籍大行其道”?自发产生的话题吸引了更多的学生重新回到文本,又让他们将目光从书籍投向生活日常、投向关于生命意义的思考。

    土壤、阳光、水分、氧气,成全了每一粒“阅读种子”的生命活力,成就了每一粒“阅读种子”的人文张力,绽放出各自的人生精彩,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作者单位系湖北省宜昌市东山中学)

中国教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