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1月10日 星期三
有所思
特教学校实施劳动教育的探究与策略
张平贵

    特殊教育学校是我国基础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它的教育主体是身体或心理有一定缺陷的学生。在特殊教育学校开设劳动课程,对培养残障学生通过掌握简单劳动技能,增强体魄和生活自信,以积极乐观的心态从容面对未来的生活和工作具有重要作用。但是,由于受教育者的特殊性,缺乏统一匹配的教材和具体的教学目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无“纲”可依,困难重重。针对这一问题,内蒙古自治区兴和县特殊教育学校从实际出发,结合学生身心发育和个体差异情况,逐步建立了一套较完善的劳动教育特色校本课程。

    以生活为导向增强学生的劳动意识。在劳动课程教学中,学校特别注重教学情境的设置,依托现有资源创建了“蔬菜种植基地”。教师充分利用劳动教育实践基地,针对不同学生的个体差异,将学生带入相应的劳动环节,让学生体验劳动过程、获得劳动成果,在真实感受劳动价值的同时肯定自我、相信自我,增强学生自食其力的自信心、自豪感和成就感。在蔬菜种植课程中,教师从学生常吃的蔬菜入手,利用多媒体先让学生了解蔬菜从一粒种子到成为“桌上客”的全过程,然后再把学生带到实践基地,手把手引导学生完成“整地—施肥—播种—浇水—除草—收菜—洗菜—做菜—吃菜”等一系列劳动,使学生全程参与从蔬菜种植到收获的劳动过程,掌握种植蔬菜的相关知识,提升独立劳动的能力,品尝与分享劳动成果的喜悦,在劳动中懂得“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不易,养成珍惜劳动成果、尊重劳动者的优良品德。

    以学生为主体满足学生的真实诉求。在劳动课程教学中,学校开办了“手工作坊”“创意美工”等特色课程,因地制宜开展相关实用技术内容的教学实践活动。针对一些行走不便的学生,学校还设计了手工编织和制作课程。为了满足学生的真实诉求,为他们今后走上社会从事力所能及的工作做好准备,学校2021年开设了简单易学的汽车串珠坐垫编制和珠片贴画两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同时,学校还聘请兴和县“残联之家”的残障人士为手工制作校外辅导员,手把手教学生从练习串珠、粘贴开始,到配色、构图最后完成作品,由浅入深、先易后难掌握坐垫编制和珠片贴画的手工技艺。课程通过各种循序渐进的操作训练,使残障学生的手、脑、眼等得到协调配合锻炼,逐步减少学生在劳动过程中的不适感和无力感,挖掘他们的内在劳动潜力和优势,激发他们主动劳动的积极性和愿望,帮助他们消除因身体残障而形成的自卑感。

    因地制宜探索特色教学模式。在劳动课程实施过程中,为了给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实践环境,增强劳动实践氛围,学校打破了原有以课堂教学为主的教育模式,从特殊学校这一实际出发,以培养学生的生存能力为己任,杜绝把劳动与智力发展割裂开来的教学现象。为了鼓励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缺陷,勇敢面对未来的生活,学校与校外残联工厂结对子,开创“以残带残”“请进来,走出去”等特色教学模式,请回已在工厂上班的残障毕业生进校园指导学生进行劳动实践,同时让在校学生走出去到工厂参观学习。这种做法既加强了学生与外界的联系,又提升了他们走上社会后以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的勇气和自信。在探索特色劳动教育教学模式的同时,学校遵循素质教育及以“学生为本,教师引领”的教育理念,清晰、准确定位教师的引领身份和指导角色,因地制宜探索科学合理、简单易学、行之有效的特色教学模式。

    劳动教育课程在特殊教育学校既是综合实践活动的一部分,也是新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具有独特的育人功能与价值。在进行劳动教育过程中,教师要做到以学生为本,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将劳动实践与德、智、体、美相结合,全面提升学生发展的综合能力。

    (作者单位系内蒙古自治区兴和县特殊教育学校)

中国教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