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1月24日 星期三
有所思
用“戏剧”改变孩子
刘必霞

    戏剧教育致力于人性的发展完善,具有情感性、实践性、创造性、人文性等特点,是非常便捷恰当的人文素质教育。我在江苏省盐城经济技术开发区教师发展中心负责音乐教研工作时,积极探索和推进“戏剧进校园”工作;2019年来到南京市江宁区任教,我又带领《戏剧可以改变孩子:“戏剧进校园”的育人功能研究》课题组7名成员,深入研究戏剧教育实施路径,通过戏剧课程、戏剧社团、戏剧体操等多种方式,常态化开展戏剧教育活动,助力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和发展。

    开设戏剧课程,梯次推进戏剧教育。戏剧课程包括表现、创造、欣赏、融合4类艺术实践,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戏剧学习任务的设置具有进阶性。因此,开设戏剧课程须把握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戏剧课程的目标。通过戏剧课程,对学生进行戏剧启蒙教育,让学生了解戏剧的基本知识,积极参与简单剧本的编创,尝试扮演丰富多样的人物角色,体验趣味十足的戏剧活动,感悟剧情蕴含的人文精神;通过戏剧课程,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在活动中深入认识自己、他人和世界;通过戏剧课程,让学生和小伙伴一起接受任务、分析困难、面对挑战,感受团队合作的力量,从而培养合作精神。二是戏剧课程的形式。戏剧课程可以采用多种形式,常规课面向全体学生,选修课由学生自主选修,社团课选拔有特长或有兴趣爱好的学生参与,活动课则以社团或班级为单位开展。三是分段设置戏剧课程内容。第一学段主要依托唱游音乐课实施,练习发声、气息、语言、表情、动作等戏剧表演基本功;第二学段主要进行课本剧编创表演,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戏剧游戏活动;第三学段开设戏剧课,结合生活场景或其他学科知识进行设计,初步建立表演的信念感、表现的真实感和审美价值意识,师生合作或自主创编表演儿童剧和课本剧,以此锻炼学生的创编表演能力,培育学生的人文素养。

    组织戏剧社团,培养戏剧实践能力。戏剧教育强调对文学、舞蹈、美术等不同艺术门类的表现形式进行比较和尝试,从而不断拓展学生艺术视野,深化学生对戏剧艺术的理解。作为艺术教育工作者,不仅要教给学生美的知识,也要引导学生经常性开展戏剧创编和表演活动,切身感受美、体验美。在盐城工作期间,我和北京师范大学盐城附属学校的教师一起精心组织戏剧社团,积极开展戏剧节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和社会效应。由社团参演的大型原创中英文音乐剧《漫卷西风迢迢路》,汲取东方历史故事与西方艺术形式的精华,通过创新表现形式,激发学生表演潜能,将中国人民对和平发展的理想追求演绎呈现给观众。原创主题歌曲《你好,盐城》首尾呼应,以喜闻乐见的形式将盐城的海盐文化、历史沧桑、经济发展、地域特色、时代使命等逐一展示。这部让人心潮澎湃的戏剧有助于学生吸收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粹,汲取进步思想的营养,提升艺术表现能力和沟通合作能力。

    推广戏曲体操,传承戏剧经典文化。将传统戏曲融入日常教学活动,注入时代的气息和节奏,加强戏剧的肢体和体能训练,不仅能帮助学生改善形体形象、提升身体素质,还能让传统戏曲焕发更为强大的生机和活力。2022年以来,我在南京市上秦淮小学积极推广第一套戏曲广播体操《盛世梨园》,一招一式都融入了中国戏曲的基本功,正是传统戏曲艺术的精华体现。“热身运动”中腕花小云手的动作轻柔,手眼结合,手腰协调,腰部随着腕花自然起伏扭转;亮相时跨步弓步、按掌甩头,头手腿协调进行,而四肢、肩部、腰部等运动都带有鲜明的戏剧特色。“自由运动”则是让学生自由发挥,即兴舞动,全身心投入。听着京剧的旋律,踩着锣鼓的节奏,跟随教师的示范,一抬头、一举手、一跨步,学生做得有板有眼。

    拓展戏剧研学,沉浸式体验戏剧特色。在盐城开展“戏剧进校园”的教育实践中,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学习传承好淮剧,我充分利用江苏淮剧博物馆集展陈、传习、演出于一体的丰富资源,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然后结合学生需求开设博物馆课程。课程采用学校教师和博物馆专业人员“双师授课”的教学模式,让学生了解淮剧的起源、发展和特点,感受现代淮剧融合经典与现代生活的艺术特色。研学过程中,教师注重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让学生在淮剧艺术工作者的指导下分组协作,利用厅内电脑触摸屏模仿戏剧片段,积极参与淮剧的创编和表演,加强学生间的合作与交流,从而帮助学生加深对淮剧艺术的理解,沉浸式体味戏剧的艺术特色,感悟人生真谛。

    戏剧是形式,育人是本源。戏剧教育不拘泥于某种形式,不局限于某个学科,可以多学科融合,借助戏剧的表现手法,通过创编课本剧,丰富语文、英语、体育等学科的学习形式,让校园的每一个地方都成为小小的“舞台”,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自己心目中的小小“演员”,充分激发学生的探究欲和创造欲。

    (作者单位系江苏省南京市上秦淮小学,本文系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十三五”规划课题研究成果之一,课题编号:2019JK13-L297)

中国教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