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1月24日 星期三
抓好教研工作的“三个建设”
沈旭东

    建设教育强国,基点在基础教育。教研工作是保障基础教育质量的重要支撑,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需要强化教研专业的引领作用,抓好教研队伍、教研内容与方式、教研机制“三个建设”。

    提供专业支撑,建设一支高水平教研员队伍

    教研员大多是来自一线的优秀教师,具有丰富的学科教学实践经验。他们需要立足于政治高度和理论深度解读课程的育人要求,需要从学科理解、教师诉求、学生需求等方面进行课程教学改革行动,需要专业识变、主动应变和创新求变,才能切实做好课改行动的专业支撑。

    建立健全教研员任职标准制度。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基础教育教研工作的意见》(简称《意见》)从“政治素质”“事业心责任感”“教育观念”“教研能力”“职业道德”5个方面对教研员任职提出基本要求,并要求具备“6年以上教学工作经历,具有中级以上教师专业技术职称”资历。但从实际情况来看,教研机构的设立、职能及编制数大都是由各地教育行政、人事和编制办自行确定。面对课改行动深化的新任务,建立健全教研员任职标准制度十分必要。制定教研员任职标准时,要注重课程建设、作业设计、学业评价、数字化信息能力等素养,并适当量化表征;同时设立符合教研员任职标准的资源库,统一各级教研机构的名称,统一额定各级各类教研员的编制基本数。

    建立教研员遴选及退出制度。教研员是课程教学改革落地的关键人物,对教研员聘用要“认真遴选配备”,严格准入机制,同时要设立合理的退出机制。教研员遴选从教研员资源库产生,对遴选对象的考察及任用应由教育行政部门作为“三重一大”讨论决定。同时,要适当选用优秀年轻教师担任或兼职教研员,并符合一定的结构比例。

    建立教研员培训与交流制度。伴随时代发展和科技进步,数字教育逐渐发展为教育新赛道,由此带来的课程内容、教学方式、教学技术、教学资源也不断更新。教研必须基于这些变化,从“教什么、怎么教”转向“学什么、用什么学、怎么学”。这就需要组织全体教研员进行专项培训与交流,不断提升教研员指导课程教学改革的能力。在此基础上,设立教研员与一线优秀教师岗位交流任职机制。

    聚焦关键环节,建设创新型教研体系

    教育部办公厅印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深化行动方案》(简称《方案》)强调“强化教研专业引领”,要“试点先行、示范引领”。《意见》提出要因地制宜采用“综合教研”“主题教研”“项目研究”等多种教研方式,“提升教研工作的针对性、有效性和吸引力、创造力”。

    采取基于区域课改行动的项目教研方式。教研作为课改行动的专业支撑,要根据区域、学校、学科的实际情况,在调研基础上与校长、教师及专家等共同确立适合区域基础的课改项目,使教研项目具有系统性、连续性。同时,设立“种子校”“种子学科”进行实验并示范引领,“边课改实验,边示范行动”。

    采取基于课程教学改革基地的综合教研方式。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的一些新要求,如学校课程实施方案、跨学科主题、综合评价等,在常规的单一学科教研中难以开展。教研部门要组织多学校、多学科专家成立课改基地项目研究小组,对相关问题进行深入研究。

    采取基于课程教学改革关键环节的主题教研方式。《方案》提出“扩大精品课遴选规模”“组织各级优课展示”“创新教学设计和教学方法”等内容,目的是“克服单纯教师讲学生听、教知识学知识等现象,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提问、自主探究”。变革教学方式还需要重视对学科实践、项目化学习、学业述评等关键点进行探索与研究,对教研主题开展系列化、系统化的教学活动,突破课改教学中的重难点。

    深化协同联动,建设“大教研”工作机制

    课程教学改革目标要求高,变革跨度大,单由教研部门布置、落实存在一定困难。《意见》在“完善教研工作体系”中提出“形成上下联动、运行高效的教研工作机制”。《方案》也提出“联合教研机构、科研院所、高校及培训、电教、装备等部门,协同配合组建专家团队,形成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专业支撑力量”。

    为确保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行动顺利推进,教研需要整合科研、培训、信息技术等多方力量,联合区域教研、校本教研、教研组活动,引进专家资源,并结合区域及学校文化特点进行资源整合,推动各地建立自下而上选择教研的机制,促进形成改革创新日益浓厚的教研氛围。

    推进“四位一体”教研机制。各地应充分整合教研、师训、科研、教育技术相关力量,以开放、共建理念,建立“出题、辅导、答题、赋能”的大教研运作模式。教研部门要感知学校、教师、学生对课改推进的需求和疑惑;师训部门要设立师训项目解答课改中的疑惑;教育科学研究部门要对来自一线的问题进行课题立项,并展开研究,解决课改中的难题;教育技术部门要利用数字化、智能化技术,使知识呈现生动化、资源应用形象化、教学方式个性化,为课改赋能。教研、科研、师训、电教等部门应定期召开联席会议,研究并讨论解决一线教师提出的问题。

    探索区域片组教研共同体机制。同一区域内学校发展状况不一,课改行动参差不齐,要探索区域片组教研联盟活动机制,创建以课改基地学校为主体,以共同课改意向学校为教研共同体的特色经验交流分享机制,因校制宜、因科制宜、因师制宜组建集群共同体,在片组内开展适合学校、学科、教师所长的教研,以点带面,共建共享。

    加强系统化、个性化校本教研机制。学校教研组是校本教研的主体,是落实教研要求的学科教研关键组织。《意见》提出强化校本教研,强调要“立足学校实际”“健全校本教研制度”“开展经常性教研活动”。这就需要充分发挥学校教师的能动性,设立基于资源、教研组师资、科研兴趣的教研项目,以保障校本教研的系统性、连续性。同时,校本教研设计要基于学校课改规划、课改专题的菜单式教研项目,满足教研组和教师的个性化研修需求。

    教研的改革与创新要注重深入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聚焦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的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要结合区域教育发展实际和学校教师所需,在组织建设、流程设计、策略应用、效果评价等方面建立常态有效的教研机制,做到切实引领教育教学方式的变革,促进育人水平的提升。

    (作者系浙江省杭州市拱墅区教育研究院院长)

中国教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