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1月24日 星期三
区域教育地理·辽宁鞍山千山区
打开“金箍”,释放活力
——鞍山市千山区以优质均衡先行区创建撬动高质量发展
本报记者 孙和保

    从2021年8月26日正式挂牌成立千山区实验教育集团,两年多来,集团学生由原来的1000多人发展到1500多人,看到这样的结果,集团校长陈瑞雪轻舒一口气,生源回流让她看到了优质均衡创建以来取得的实效。

    看似铁板一块的千山教育,开始出现了“松动”。

    千山区位于辽宁省鞍山市南端,虽属城区但80%的学校地处乡村,区域教育发展面临着“小而散”“多而弱”的瓶颈问题。如何打开困局成为千山教育人必须解决的问题。

    而千山区实验教育集团的成立就是打开困局的有力尝试。

    2022年4月,千山区成为教育部135个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先行创建县(市、区、旗)之一,成为辽宁省4个创建区(县)之一。自此,一场应时代发展之需自上而下、解区域发展之困自下而上的探索在千山区拉开序幕。

    达标与提质并进,创建乡村温馨校园

    虽已过去了两年,但千山区政府教育督导室主任曾庆宇依然不免感慨,那个时候到乡村学校督导优质均衡创建工作,印象尤深的是有的学校天晴一身灰雨天一身泥,校长对学校发展没有形成体系,面对来访者不知说什么,总是想着往后退。

    优质均衡重点在乡村,难点同样在乡村。在成为优质均衡先行创建区后,千山区坚持问题导向、重点倾斜,将乡村温馨校园建设作为优质均衡创建的重要举措,坚持城乡学校建设“一个标准”,依托乡土资源打造有温度的乡村校园。

    千山区依据教育部《关于开展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创建工作的通知》提出的4项基本任务、20条攻坚清单和辽宁省教育厅制定的评估细则,出台了《千山区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实施方案》等文件,对创建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先行区工作统筹推进,根据任务清单开始逐一逐项进行落实。

    面临功能室不足的问题,千山区借助地域广阔、学校操场等室外活动区域面积充足的优势,基于小投入、大收益累计为6所乡村学校在室外建设了2200余平方米功能室,生均教学及辅助用房面积全部达标,同时高标准、高质量配备了科学实验室、音乐美术室等。

    因为乡村学校占比大,在优质均衡先行区创建中总会遇到让千山教育人很难抉择的问题,比如龙岭小学当时只剩下31名学生,而优质均衡先行区创建要“校校达标无死角”。可这样的学校创不创,投入不投入?“只要有一个孩子,学校应该有的资源也要让学生享受到,我们不能用面临撤并的结果把孩子逼走。”现在回想起来,千山区教育局局长李广跃依然坚持当初的决定,“要给老百姓一个信心,我们没有放弃他们。”

    大屯学校小学部玉白校区只有不到100名学生,但这里除了建有音体美专用教室,还开设有摔跤、黄梅戏、编织等10个社团。走进美术教师刘健的编织社团,只见一条条彩色绳子在学生手中交叉、缠绕,变魔术般成为一个个精美的花篮、古典的花瓶、栩栩如生的孔雀……让人目不暇接。

    “乡村孩子像没有经过雕饰的玉石,自然、淳朴,简单勾勒几笔就让他们的美绽放出来。”玉白校区负责人邱久东说,“通过创建优质均衡先行区,学校师资配置合理了、社团种类丰富了、师生更自信了。”在2023年10月举办的辽宁省大中小学生艺术展演主持人比赛中,玉白校区学生杨佳茜获得了鞍山赛区一等奖。

    为增强乡村学校吸引力,千山区不断补齐乡村教育短板,加强乡村校园“软环境”建设。在乡村校园文化创建过程中,他们尽量减少科技时代批量生产的印记,以师生亲自参与、动手操作为主,有效利用走廊、墙壁、橱窗等空间,通过绳编、扎染、辽瓷等不同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最大程度发挥环境育人功能。

    如今走在千山区的乡村学校,窗明几净的教室、宽敞平坦的塑胶操场、先进的多媒体教学设备,真金白银的投入让教育公平的阳光洒满每个角落。

    如今的曾庆宇对乡村学校校长刮目相看,他们看见陌生人来访不再畏首畏尾、词不达意,他们对学校有着诉说不完的情愫。“有时候是没的说,但很多时候也是不自信的表现。当学校变得越来越好,在这一方天地生发出许多动人的师生成长故事,校长也就变得滔滔不绝起来”。

    培优与共享并举,构建高素质师资队伍

    2023年5月,鞍山市中小学音乐教师新课程培训在千山区唐家房镇小学中心校举行,课上音乐教师纪琳琳让学生在反复听的基础上,分辨出歌曲由几个乐句组成、每个乐句有什么特点,引导学生用对比的方法分辨乐句之间的异同。一节《我是小音乐家》的音乐课得到与会者的认同。

    地处乡村,面对学生艺术素养不高、家庭重视不够、没有学习音乐氛围等现实问题,纪琳琳坚持在教学中有意识引导学生体会和感受音乐的美。学生从始初的一脸迷茫到可以畅谈音乐感受,音乐成为伴随乡村孩子成长的“滋养品”。

    “如果给你一间教室,你会怎样用?”这是李广跃与教师座谈时经常问的一句话。这里也隐含着李广跃对教师专业成长的期待。

    在优质均衡先行区创建中,当硬件设施配好建好后怎样用好,如何从硬件均衡走向软件均衡,这对教师的专业成长提出了要求,也是区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着力点。

    为缩小城乡教育差距,构建完善的城乡教师专业成长体系,千山区以“教研引领、资源共享、互动交流、共同发展”为宗旨,不断完善大教研、大集备教育体系,促使教师从“经验型”向“研究型”转变。同时搭建“区级—集团主席校—校级”三级教研体系,为教师专业成长提供平台。

    “教师是学校发展的重要资源,校长要善于把教师的特长变成学校特色,给他们足够的生长空间。”面对优质教师缺乏的学校,李广跃给出了解决办法,“当教师有了品牌效应后,就要提供平台让他们发挥更大的作用,进而带动其他教师行动起来,让优秀教师不断涌现。”

    在旧堡小学的艺术楼里,有一间于唤男扎染工作室,扎染原本是教师于唤男的个人爱好,当校长叶卫红了解到这个情况后,就专门给于唤男成立了工作室。如今走在旧堡小学的走廊上、教室里,扎染制作成的文创作品、装饰品等随处可见。

    “有限的优质资源如何盘活,如何让优质师资效用最大化?”谈起扎染工作室从无到有的历程,校长叶卫红难掩兴奋,“这也要求校长了解每位教师的特长和优势,因地制宜,在为教师搭建成长平台的同时,也为学生成长提供更多可能。”如今,旧堡小学结合教师特长开设了竹笔刮画、百变魔尺、手工编织等20余门课程。

    推进优质均衡先行区创建会遇到各种问题,财力的支撑、物质的供给、政策的倾斜、领导的魄力等,“最主要的是人的因素。”鞍山市政府教育督导室主任李涛两年来多次到千山区进行督导,“在一些地方,教育行政部门负责人、校长、教师遇到难题会‘溜边走’,对问题视而不见,造成优质均衡创建推进难。但在千山区,他们上下一心营造一种‘这事有我’的氛围,让参与其中的每个人积极行动起来。”

    学校内部师资在带动学校发展的同时,千山区为了发挥优质师资的辐射引领作用,组建千山区实验教育集团和乡镇联盟教育集团,集团校之间逐渐打破校际、乡镇区域限制,从校园文化、学校管理、教育资源等方面深度融合,实现了城乡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同时,深入推进集团内干部教师交流,把教师由“学校人”变成“集团人”,推动教师特别是骨干教师合理流动,逐步破解学校师资不均衡和结构性缺编问题。

    同时,对教师交流进行精准补助,强化“越是偏远、越是艰苦,待遇越高”的政策导向,在基本工资、绩效工资基础上,额外增加乡村教师乡镇工作补助、乡村教师差别化补助等,乡村教师平均每人每月工资增加1100元,支撑优秀教师在乡村安心从教。

    如今在清华大学乡村振兴工作站(千山站),刘健带领学生一起制作的编织工艺品在展示柜内进行展示售卖,当驻足在作品前的游人发出一声声赞叹时,振奋着一位乡村教师凭借一己之力助推乡村振兴的信心,也彰显着千山区教育局为教师搭建更广阔平台的决心。

    特色与创新并重,构建区域特色发展路径

    每到大课间,唐家房镇小学中心校操场上空回荡着紧密的锣鼓声,操场上学生腰间系着彩绸随着音乐不停变换队形,始创于1989年的“辽南小高跷”一代代传承35载,除了继承和发扬辽南民间高跷秧歌的传统形式,又融入现代舞蹈的艺术风格,已成为学校的一道风景。

    “特色是在发展中积淀下来的,从最初的特色队到现在的全员参与,学校也不断进行着创新,尽可能让更多孩子感受到传统与现代、传承与创新、跷上与跷下、力与美的完美结合。”唐家房镇小学中心校校长于桂霞说。

    “优质均衡创建的最终效果是落到学生身上,各学校要结合学校特色和区域优势,创新举措、培育成果,让更多学生享受到无差别、优质均衡的教育。”李广跃鼓励更多学校开展多样化的探索。

    在教育部颁布的20项清单中,关于强化教育教学管理内容有8项,其中包含探索“五育”并举、全面育人的有效途径及模式,探索统筹校内外资源提高课后服务质量的有效途径及模式等。

    近年来,千山区以发展都市特色农业为载体,强化产业融合,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和乡村旅游,南果梨、君子兰逐步形成大产业。为此,千山区教育局在中小学开展了“我为家乡代言”活动,坚持“依托实践活动基地,全域推进劳动教育”的工作思路,利用得天独厚的地域特色,把农场、种植园等身边常见的场所变成学生的“新课堂”,扎根千山大地办特色劳动教育。

    唐家房镇小学中心校地处鞍山东南丘陵山地,植物品种繁多,从2005年开始开展“走进叶子的世界”科普综合实践活动,当区教育局提出“我为家乡代言”后,学校将“走进叶子的世界”与德育相结合,让学生走进自然、走进田野,感受家乡之美。

    在开展“我为家乡代言”时,千山区以镇为单位,坚持“一校一主题,一校一特色”,积极挖掘区域产业特色确定代言内容。其中,甘泉镇学生代言君子兰、大屯镇学生代言南果梨、唐家房镇学生代言辽南小高跷和沟域旅游……通过学生的视角及语言记录家乡的发展、乡村的变迁,展示和推介家乡特有的魅力。

    虽说优质均衡先行区创建是全区一盘棋,但手指有长短,不可能每项工作都齐头并进做得好,这个时候千山区就在众多事项中选择哪个反应最积极、行动最迅速就加大推进力度,有了样板学校后,其他学校就会自发行动起来。除了推进“我为家乡代言”外,千山区还开展“风声雨声进校园”“书法进校园”等活动,“行动慢的学校我们就推一推、拉一拉,80%的学校改变了,也就加速其他学校的改变进度。”这是李广跃的行动逻辑。

    “千山区地处城乡接合部,相比辽宁省其他3个优质均衡先行创建县(区),千山区的学校规模、类型都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他们因地制宜,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展现了少花钱、办大事的区域行动智慧。”辽宁省教育厅义务教育处副处长刘伟评价道,“换一个思维,优质均衡创建不是一个坎,而是区域教育发展的一个契机。”

    千山区已于2022年6月正式通过辽宁省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区评估验收,正持续优化工作、打通工作痛点,以全新的姿态迎接国家的验收。

    千山区教育人已经做好了准备,也时刻准备着。

中国教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