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1月24日 星期三
说文解字
羊盖子还是草盖子
柴海军

    讲归有光《项脊轩志》“庭有枇杷树……今已亭亭如盖矣”时,学生就“盖”字提出了质疑:“‘盖’字上面分明是一个羊头,下面的‘皿’表示器物,合起来不应该是一个像羊的器皿吗,为什么变成了车盖?”

    这个问题让我对学生刮目相看。“盖”字原本为草字头,什么时候简化成了“羊头”的呢?其实,“盖”字原本有两个源头,一个是甲骨文,一个是金文。后来的字形演变中,金文的源头一直发展变化,最后定型为“葢”或者“蓋”,甲骨文的源头则演变成现在的“盖”字。

    许慎应该是没有见到“盖”的甲骨文字形,误认为“盖”是形声兼会意字,在《说文》中解释说:“苫也。从艸盇声。”“盇”是“盍”的异体字,当代学者认为“从艹盍声”更准确。“盍”本身有“合”的意思,上下两部分组合在一起表示用草把东西整体罩住,也就是许慎说的“苫”。

    盖罩的动作引申出动词义项“遮盖”,比如《孔雀东南飞》中的“枝枝相覆盖”。遮盖是用草编的东西压在器物上,于是引申出“超过、压过、胜过”的义项,比如项羽《垓下歌》中“力拔山兮气盖世”、《赤壁之战》中“刘豫州……英才盖世”。把东西盖住后,盖子下面就被遮掩住,于是引申出“掩饰”的义项,比如成语“欲盖弥彰”。

    用来遮盖东西的草编物叫作“盖子”,用陶泥或丝布做成的罩在物品上方的物件也叫“盖子”。从周朝开始尤其是进入战国后,随着马车的广泛使用,马车上方用来遮雨蔽日的篷子叫作“车盖”,比如《列子·汤问》中的“日初出大如车盖”;车盖的样子与后来的伞相近,所以人们又称伞为“盖”,《项脊轩志》中“今已亭亭如盖矣”就是这样的用法。

    “盖”是盖在器皿的收口处,有“收口、总结”的意思,于是又延伸出表示总结或推测的副词或发语词的用法,比如王安石《游褒禅山记》中“盖音谬也”、苏轼《赤壁赋》中“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柳宗元《捕蛇者说》中“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

    听我讲了这些,学生恍然大悟,但他的问题还是没有完全解决:“‘盖’的甲骨文字形好像是器皿中有一只羊,这只羊后来怎么‘跑’到器皿上面了呢?”

    学生的这个问题需要查找实物求证。于是,我们在网上查找有羊的器皿,出土于陕西宝鸡茹家庄的商代青铜“羊尊”和西周时期多个羊觥让我们恍然大悟,原来“盖”的本源字形可能就是它的模样:一个羊形的盖子盖在下面的器皿上。隶书中就出现了类似今天简体字的“盖”,后来把“蓋”“葢”简化为“盖”,其实就是恢复了它原本的模样。

    看来,“盖”的原始意思应该是羊尊而非草编物,若非学生提问,我也一直“不知其所以然”呢!

中国教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