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幼儿教育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1年9月21日 星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职初幸遇两堂“课”
□ 江苏省无锡市滨湖区早教中心 祝晓燕

  从祝老师幸遇两堂“课”中,我们看到了祝老师的成长,也看到了老一辈幼儿教师对幼儿教育事业的坚定信念,他们为培养青年教师而作出的无私奉献……

  

  那年,从无锡师范毕业,我19岁。

  带着憧憬、懵懂,走进了47个孩子的中班,两年间开了20多次公开课,摸索着做了2个课题研究;带着忐忑、无畏,走上了教科研管理岗位,6年间从园长助理到副园长,身兼数职,尝试过幼儿园每个岗位的工作,也完成了婚育和大专学业;带着责任、压力,被调任为园长,10年间引领幼儿园从市级二类到一类、再到省级示范实验幼儿园,不断发展提升,亲力亲为、无怨无悔,也完成了本科和研究生的学业;带着反思、感悟,开始教育研究和管理工作已6年多……

  一晃,居然24年多了!

  人到中年,童心未改。回味桩桩件件,酸甜苦辣犹在唇齿间。职初,有幸经历了“二堂课”,引领我从新手到骨干,走上了快速成长路,在此分享。

  上岗第一课

  许多人,走出校门,踏上工作岗位的第一天,往往是培训,俗称“上岗第一课”。我呢?上岗第一课,从“搬煤饼”、“缝被褥”开始,感念至深。

  那是1987年7月的一个闷热早晨,因为没有地址没有电话,羞怯的我甚至不会问路,起了个大早去上班,却找不到期待中“全无锡最大”的幼儿园,只能回到教育局,一问,说还在筹建中。我穿街走巷,来到了一片工地,园长(后来,她始终是我成长路上的导师)指着一幢被脚手架包围着的建筑物:“这就是我们的幼儿园!”语气里透着坚定和自豪!

  幼儿园没有门,我们顺着几块建筑用的竹片铺就的通道,走进了幼儿园,里面一派繁忙景象。我听到了细致的筹建工作安排,感受到了筹建工作的千头万绪;也了解了开学后这里即将呈现的崭新面貌。信心和期待,似乎映在每个员工的脸上!

  根据筹建进度,教工们每天按任务分组,我和几个也是刚刚走出校门的新老师,一起被安排去食堂搬煤饼——从竹片通道外的路口,将堆得小山样的、每个脸盆般大小的煤饼,搬进食堂。直到傍晚,我们才完成了煤饼的迁移。第二天,我的任务依然是搬煤饼。按照“方便厨师使用又整洁美观”的要求,我们将杂乱无章的煤饼,在煤灶间堆放整齐。又到傍晚,老教师看着浑身黑水和一手水泡的我说:“幼儿园的每一个角落,都是教育的场所,即使煤灶间!”

  后来,我开始跟着不同的老教师学习,学做搬运工、油漆工、清洁工、采购员,还学习种花草植物。例如,裁剪缝制几百条被褥——将一条棉胎裁剪成2条,再用纱布包边;用缝纫机缝制全棉床单被套等。在化纤织物很流行的那个年代,我知道了“全棉的更适合孩子”!孩子,需要我们用行动表达的“爱”去呵护。棉絮飞舞,剪刀把手磨出了老茧,但我觉得快乐,老教师们手把手的培带,让我学会了许多新的技能;更重要的是,在这些技能之外的,作为一个教育者应有的立场、情感、态度,也开始萌芽、生根,有了烙印。

  接近2个月的筹建,我熟识了幼儿园的每一个员工,找到了不同的“师傅”;熟识了每项工作的细节要求和规范管理,从中也悟到了“一切为了孩子”的价值追求!虽然没有接触幼儿,但我对幼儿和幼儿教育,已心生敬畏。我强烈地意识到,做一个合格的幼儿教师,博大精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需要我努力去学习;更多书本书写不了的知识、方法、态度和理念,需要我自己去参悟。这些意识,在师范学习时是模糊的,但在一位位师傅的言传身教中、在一次次经历中却鲜明了起来。

  一个好的教师团队、一套好的管理系统、一种好的校园文化,是对一个新教师最好的培训。“上岗第一课”,如果是一种管理文化的浸润,“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就是师幼成长共同的福音。

  第一次公开课

  即将开学,园长说,每个人上一节公开课吧。我胆战心惊:还没开学就上课,还公开课?不解中,我开始准备,反复琢磨了教材和园长推荐的参考书,花了几个晚上,写就了一份详细的教案,第一次来到园长室。园长说,不要给我看教案,让我听你说,说出你教案的合理性、教育资源的可靠性、教育过程的应变性,说清每一步的设计思考。

  我第二次走进园长室,拿出了修改后的教案,园长说:“很喜欢你的学习和研究意识,教案很好,我们来试讲吧,把我当孩子。”我脸红耳热,试讲断断续续。许多次,园长亲自示范,我模仿,再继续,并要探讨“孩子会怎么想、怎么做”、“怎样更好”等问题。我发现,既定目标和实际表现之间的许多矛盾需要协调,一份好的教案,只是一节好课的基础,真正的好课,在于和孩子的互动,追本溯源,一切活动都要基于儿童的需要。

  第三次走进园长室,来了五六个教师,园长说,先说说上次试讲后的体会吧,然后把他们当作班上的孩子,我们来试教。每一句话的语气、表情、眼神、体态,每一个动作的起承转收,都经过了老师们反反复复的推敲和演练,每个人都满头大汗!就在这一遍遍的尝试中,我得到了许多启示,逐渐找到了感觉。我感觉,一节课的每一个环节都要“精雕细琢”,每一种策略方法都应该有执教者的思考,每一个思考都要坚持儿童的立场。要把这样的立场表达出来,教师需要专业积淀基础上的“教学经验”、“教育智慧”。

  这是一个痛苦的磨砺过程。但很多年以来,我坚持按这样的思路和方法去准备每一个活动,并且我反对用孩子做道具去“预演”,而总是邀上师长、同伴一起来磨课、研究。

  也正因为这样的经历,当年工作不到两个月的我,真正开始“公开课”教学时,面对各个不同的班级、不同的教学内容,面对里三层外三层的听课者,我渐渐能气定神闲了。因为,每一次的活动都有一位导师、几个同伴在支持我、帮助我,与我同行。

  之后,每一次公开课的成功,各种参赛的获奖,各种培训学习机会,使我走上了良性循环的专业发展之路,也让一个内向的我变得自信大方,也能承受挫折、挑战和压力了。

  祝晓燕,江苏省无锡市滨湖区早教中心主任。先后获江苏省优秀幼教工作者、无锡市学科带头人等荣誉称号,现任江苏省评估院督导专家等。

  给新教师的话:

  教师,是一个要求人终身学习和进取的职业,只有不断经受磨砺,才会有跨越式的发展。我的成长,得益于从每天的教育实践中、从每个孩子身上、从同伴和师长那里,汲取到的新知识和经验以及内化的自身职业发展动力。

  反思这20多年的教师工作,觉得,每一次经历都可能改变了什么,每一次经历都激活一些潜能,每一次经历都在促使着我的成长和成熟,每一次经历都值得记忆和感恩。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新闻:010-82296669 zgjsbgn@21cn.com 经营:010-82296710
我们的成长之路
涅pan三境界
职初幸遇两堂“课”
沿着大师的足迹
实现理想
慈善园长申埸玄
中国幼教共同体招募同道者
蒲公英在成长
我与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