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特别报道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2年5月16日 星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制度服务课改
□ 本报记者 郭 瑞

  北京到朔州的交通并不方便,我和同事先到大同,然后又开车两个小时抵达朔州市朔城区,这是我们此次“课改中国行”山西境内的第一站。次日上午,我们一行3人开始“泡进”小学、初中和高中的课堂听课,朔州市教育局副局长郭向凡、朔城区教育局局长闫泽亮、区教研室主任等人始终陪同。

  “以前的课听懂的多,学会的却少。”“我们应该很庆幸,当你站在教室展示的时候,指出你错误的是你的同学,而不是后来的考试。”这是当天下午座谈调研中,几名高二学生的话,至今令我印象深刻。当我们评价课改效果的时候,学生的感受和变化,是最真实的“宣传资料”。

  朔城区学生的变化,经过了长期的积淀,从试点到整体课改至今已经第8个年头。2005年,他们在借鉴“先学后教、当堂训练”和“三三六”教学模式的基础上,紧密结合本区实际,不断探索与总结出了“学案生本课堂”课堂导学模式。6年的实践下来,朔城区全区教育教学质量得到显著提升,2010年,被山西省教育学会命名为“课堂教学改革实验区”。

  “学案生本课堂”的基本模式为“一主两翼六联动”。

  “一主”,即着眼于教育本质,注重于育人目标,突出“学生主体地位”,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力构建生本高效、民主和谐生态的课堂。

  “两翼”,即着眼于课堂导学效益,注重于学生能力培养,突出“学生训练和启智”,有效实现导学相长、双赢共好的最优化育人目标。

  “六联动”,即着眼于课堂导学过程的实施,注重于互动交流、环节衔接,科学落实“自主学习、问题引领、合作探究、交流展示、训练提升、达标检测”六环节联动,从而使导学过程形成一个导学结合、师生互动的立体网络框架,有效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积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最终实现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教师讲授灌输为引导点拨。

  在闫泽亮看来,只有以课堂教学改革为突破口,才能撬动区域课改的整体均衡。但是,对不同的区域来说,如何根据自身情况,保障区域教育的有效推进,也从来不比探索课堂教学改革的策略这道题好解。对此,朔城区做出了一系列服务课改的制度改革与布局调整,其中对3个问题的破解之道,或许能给相似境况的区域带来启发。

  师资短缺、学科教师短缺、师资过剩,怎么办

  朔城区,2个镇,9个乡。有的农村学校,10个学生,5个年级;有的学校,一个学科,只有一名教师;有的学校,教师又过多。面对这样的师资情况,教育局进行布局调整,公开择优分流调配。解决了部分学校教师缺编、超编的问题,实现了教师有序流动,采取了“一师多校兼课”的办法,解决了部分学科教师紧缺的难题。调配的教师派到省课改名校进行集中培训学习和到相应教育发展集团龙头校跟班培训提高,更新理念,开阔视野,跟进课改行为,提高业务水平。

  生源质量不均衡,如何评价“学”的进展

  闫泽亮认为,不能把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单一标准,“生源好的学校成绩永远排在前面,生源不好的学校成绩永远排在最后”。朔城区把如何在生源好与不好之间寻求公正的教学效果评价看作教育公平的重要工作。教育局与一家公司和一所大学合作,研发出一套科学的教学评价系统,该系统能够通过成绩的评估,根据学生的进步或退步,评价教师教的效果和工作状态,“以学评教”的做法得到了教师们的普遍认可。

  区域内学校课改水平不等,怎么办

  为了给课改学校搭建互动交流平台,统筹教师相互交流,朔城区组建了十大教育发展集团,实施龙头学校带动战略,推行集团内教师交流互动,全方位实现全区基础教育高位均衡。集团定期组织公开课、研讨会等教研式交流活动,找到了区域快速发展的坐标点,和破解制约朔城区教育内涵发展瓶颈的方法。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新闻:010-82296669 zgjsbgn@21cn.com 经营:010-82296710
我们眼中的山西课改
制度服务课改
课改人的“晋”味
热闹背后看智慧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