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新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2年11月7日 星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2012深圳市中小学名校长北大论坛”在京举行——
创新人才培养关键在教育
□ 本报记者 翟晋玉

  “目前中国的大多数核心技术仍然需要进口,制约中国发展的关键是缺乏创新人才。”10月30日,在北京大学举行的“自主创新与创新人才——2012深圳市中小学名校长北大论坛”上,教育部政策法规司司长孙霄兵说,造成这种状况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教育和企业、科研机构脱节。他建议可以借鉴西方国家的一些做法,加强学校和科研机构的合作,打通“关节”,把一些研究生的培养放在科研机构,教学系统和科研系统联合培养创新人才。

  孙霄兵指出,当下教育体制改革的核心是改变人才培养模式。教育系统应把主要精力放在提高教育质量上,在转变办学体制、管理体制的同时,还要加大教育教学改革力度,提升教育教学研究,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另外,要对好的教育改革经验进行总结、奖励和推广。

  深圳小学校长王海林认为,人才培养的主要问题不在教育本身,而在教育外部的环境和机制,比如不合理的分配制度和评价机制。但作为教育工作者,不能放弃自己的责任。他批评了当前中国教育急功近利,总是企图“多快好省”。他引用美国诗人朗费罗的诗句“学会劳作,学会等待”,认为教育者应有自己的情怀和使命,不能急躁,要学会等待。

  王海林指出,培养创新人才首先要改变课程设置。国外中小学核心学科是母语、数学、科学,其次是体育和艺术,而中国中小学的核心学科是母语、数学、外语,体育和艺术是被忽视的。王海林认为,外语的地位被过高强调了,耗费了学生大量的精力和时间。必须改变这种课程状况,加强科学、体育和艺术的教育。其次要改革考试评价机制、考试内容和形式,试题的设计上要格外关注创新能力,不能一考定终身,自主招生应该侧重创新人才,而不是提前“掐尖”。最后一个重要的方面是“深化学与教方式的变革,无此变革,创新无望”。

  “缺乏社会责任感的创新教育无疑是自杀式教育。”深圳市文汇中学校长李东平指出,当今社会不乏“创新型”企业家,把地沟油搬上餐桌,用旧皮鞋做胶囊。但这些“创新”是缺乏社会责任感的,这些“有知识没品行”的人将会成为社会的不稳定因素。因此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还应该注重传道。他还指出,现有的评价机制缺乏对学校的创新性标准,建议国家出台创新人才的培养方案和相关评价标准。

  深圳市南山第二外国语学校校长叶延武认为,创新中小学学校管理刻不容缓。一位一年级学生家长告诉他,自己的孩子每天的学习和生活情况是:起床—上学—上课—放学—做作业—吃饭—睡觉,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都很缺乏。

  叶延武指出,中小学阶段是人的思维与行为习惯形成的关键阶段,创新人才是“长”出来的,不是“教”出来的,想象力、好奇心、批判性是创新精神的根基,促进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地自主发展,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关键,学校要为那些所谓“出格”的学生提供宽松而灵动的成长环境。

  “教师是实现学生自主成长的关键。没有创造性的教师就没有创造性的学生。”叶延武强调,教师的价值观、人才观、教育观、创新意识等,对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实践能力、创新精神至关重要。

  “创新人才的培养,维系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基础教育必须自觉承担起奠基的责任,用教育家的情怀去遵循规律,尊重差异,因材施教。”叶延武说,“创新人才的培养,变革是动力,关键在行动,哪怕是细微末节的变革,点点滴滴的行动,聚沙成塔,集腋成裘,锲而不舍,终会有所突破。”

  深圳市委教育工委副书记李永华指出,创新人才培养重在教育,但目前中小学和大学的衔接并不理想。中小学要打牢基础,培养学生反思、质疑、探索的精神。遗憾的是,“我们不少中小学,把中考、高考当作了最重要的任务,很多要在中小学培养的能力和价值观,到了大学才教给学生,致使学生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创新教育断层。”比如,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独立判断能力,还有勇往直前、与人为善、诚实做人等精神和价值观,应该在中小学学会,而不是大学。各个阶段的教育没有根据学生的特点发挥应有的作用,导致创新教育断层,学生到了大学后创新能力明显不足。

  在李永华看来,当前一些学校的管理思路出了问题,好的设备只给教师用,不让学生用,管理者没有把学生放在重要位置,导致很多问题。“把学生当作自己的子女和弟弟妹妹,什么问题都解决了。”李永华说。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新闻:010-82296669 zgjsbgn@21cn.com 经营:010-82296710
读报会
擦亮教育的底色
创新人才培养关键在教育
王欢:播下希望的种子
启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