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区域教育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3年3月20日 星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减负为什么

  □ 李奇勇

  “减负”雷声大雨点小的原因很多,有学生的无奈、家长的盲目、学校的屈从、官员的虚荣……但究其原因,还在于人们没有弄清楚当代中国基础教育的本质,不明白教育到底是什么,应该干什么和怎么干,因此也就不清楚减负的实质意义,工作缺乏原动力。

  从春秋战国学派纷立,到新中国开始致力于普及基础教育,数千年光阴,在中华民族的性格构成里,深深地打上了教育的烙印。在历史进程中,教育改变命运的功利意义和换取物质财富的世俗价值,被推崇到了极致。中国教育早就远离了它名义上所推崇的孔夫子的教育理想——有教无类、因材施教、乐在其中,而成为只能部分人参与、价值判断完全功利、毫无乐趣可言的苦差事。因为功利,再苦也值;因为苦,所有的功利都被披上了道德的光辉。

  那些时代,读书不是义务而是志愿,全社会的知识总量与今天相比,可谓微不足道。而且只有少数人才能读得起书,吃得到这份苦,达成目的的概率和机会就大了许多,知识改变命运基本可行。知识量与命运线基本正相关,也就是书读得越多,越成功,越发达。苦难与辉煌得以平衡,于是苦得其所,苦有价值,苦中有乐了。

  今天,大力推行义务教育,人人进学堂,个个有书读,信息社会知识爆炸。人类历史上人数最多、普及面最广、需要面对的知识量最大的教育工程,完全颠覆了以往任何层面和范围的教育规律、模式和状况。

  人人进学堂,可不是人人都有读书的兴趣,天生不爱读书怎么办?也不是人人都是读书的材料,主观上很努力,客观上读不进去怎么办?有人擅长数理,逻辑思维较好;有人文史不错,长于形象思维;还有文体尖子,文化课难以过关。这些学生怎么教?怎么考?今天的教育模式,恐怕难以给他们一个好学生的评价。我们可以批评他们不够用功,但人人都读书的今天,知识改变命运已经不灵了;苦是苦了,却难见辉煌。

  教育的功利作用大大减退,基础教育苦读完,却找不到工作,跳不出农门,甚至成为常态。还有这样一些学生,对自己的人生另有规划,他们只想平平常常、粗茶淡饭,在和平的家园长大、变老、死去。去年底,珠海就有一位10岁男孩在《退学申请书》中表示,自己宁愿和喜欢的女孩一起砍柴、拾破烂,也不愿背书、写作业。在这些人面前,教育的功利作用更加一文不值。

  这种难以改变命运,无法激励人生,基本没有世俗用途,却又苦不堪言的基础教育,还要人人接受,是不是有点违背人性?当然,学生当中必有天生爱读书的,天生对自然充满好奇的,天生有家国情怀的,他们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为科学而读,为读书之乐趣而读,我们要通过普及基础教育把他们找出来,让他们成为民族的脊梁。但纵观60多年来,特别是近30年的全民苦读,也并未见“大师”出现,栋梁们的一技之长也基本上与苦读的基础教育关系不大。知识不是力量,智慧才是。过度的知识只会窒息人的活力和聪明。

  可见,旧式教育中书要苦读的规律,不仅不存在于古代的孔夫子教育中,在今天的新教育中也行不通。这是因为旧式教育在特定的生产力条件下,突出和强化了教育的世俗功利,远离甚至背弃了教育是人的基本需要这一本质属性。

  既然苦读的基础教育难以改变命运,也无法提供幸福生活和成功技能,甚至还可能将“大师”扼杀于摇篮,就要大胆改革,破旧立新,扎实减负,让学习不再苦,让读书有乐趣。

  人类要延续,文明要传承,人要由生物人转变为社会人,基础教育是必需的。基础教育应该是人的基本需要,在其中要有做人的尊严与快乐。这样,基础教育还需要学这么多无用的知识吗?当然不用!减负还成问题吗?当然不会。

  减负是基础教育回归本义的必然要求和正确路径。我们期盼,基础教育的内容和难度,至少砍掉三分之一,让人性归位,让学生归位,让教育归位!

  (作者系贵州省教育厅副厅长)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新闻:010-82296669 zgjsbgn@21cn.com 经营:010-82296710
改革推动教育创新
湖北武汉洪山区:
陕西宝鸡:
山西孝义:
全员培训再提升
减负为什么
重庆丰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