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版:课改研究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3年7月3日 星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为爱正“名”
□ 王 黎

  儿童是最纯真、最有潜力的。所以我们需要放手、放手、再放手。

  《看见》一书中,柴静说:“人”常常被有意无意忽略,被无知和偏见遮蔽,被概念化,被模式化……其实,人被忽略、被概念化、被模式化,在教育中同样普遍存在。

  唯有将“人”放在最显著的位置,将儿童放在最重要的位置,才能时刻提醒成人、教师回归“人”本位,降低身段来平视乃至仰视儿童!

  儿童是什么?不是一张任由成人挥画的白纸,不是被成人牵着的纸鸢,黑白与收放全在成人一念之间。儿童是自己的国王、心灵的主宰、梦想的源泉。有人说过,儿童都是天才,他们是画家、发明家、音乐家、工程师、舞蹈家……为什么一旦长大,就不再优秀了呢?这与我们的教育思想及手段是否有关不得而知,但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我们众多的教育人都把自己看作决定儿童一生的重要角色,干预、操控、指挥过多,即便是引领,也有成人化的倾向,而忽略了儿童本身的特点及需求,结果成了千篇一律、千人一面。所以真正的教育应是思考儿童需要什么,我们能以儿童的方式为儿童做些什么,或者说儿童需要我们做些什么。教育不再是一种给与受的关系,而是一种要与送的关系;教育是野炊式的自我来料加工,而不是派餐,不是点餐,也不是自助餐。因此,我们需要重新定位师生关系,梳理掉成人的规矩,让儿童自由茂盛地生长。

  在学校里,儿童的主要活动场所是教室。教室应该成为学生真正喜欢的地方。教室不能是冷冰冰的门窗组合体,不能是简单空洞的空间名词,而应被赋予全新的意义。

  “从课堂走向教室”的号召,其实是对学生成长成才最真切的关注。单纯的课堂一词已不能承载这种使命,教室的功能和意义被重新开掘、放大了出来,两个似乎毫不相干的词汇第一次出现了碰撞和交集。

  美国雷夫老师的第56号教室就是这样的“生态教室”:有学生,更有温情;有个人,更有集体意识;有能力,更有态度;寓能力于活动之中,传和谐于交流之中,藏未来于举止之间……

  爱,是教育的底色,但在课改中我们一路走来,发现爱步履蹒跚。从为考而考的应试——无爱,到为考而爱的功利——溺爱,再到因改而爱的短视——伪爱,所有的爱都伴随着技术或其他目的发生,或者说是技术或其他目的的副产品。

  其实,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是唯一的,让学生成为自己,才是真正的爱。从某种意义上讲,发现课改的意义,就是发现爱的过程。因此,每一位真正致力于课改的教师都应将“爱”扶正,为“爱”正名。每一位有良知的教育人都应扪心自问——自己会“爱”吗?

  爱应是源头。一切教育行为都应源于对学生、对生命的尊重,并且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做到源源不断,如细水长流,直奔未来。

  爱应是动力。不为分数,不为私利,不为成见,不为短期,着眼于学生的未来,有责任的教育人,爱的动力会历久弥强。

  爱应是责任。肩负使命,义无反顾投身课改是一种责任;磨砺自我,欣然张臂拥抱课改是一种责任;宁要微词,不要危机,追逐教育梦想更是一种责任——这份爱的责任不允许任何人忽视或懈怠。

  所以,在课改人不断进取的征程中,爱不是一个口号,不是一种工具,不是一件装饰,它拥有最强大的气场,随时随地,时刻影响学生;它能产生最强大的引力,吸引学生陶醉流连;它还能让学生超越自我,勇展示,敢追梦……

  (作者单位系湖北省襄阳市樊城区教研室)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新闻:010-82296669 zgjsbgn@21cn.com 经营:010-82296710
微语录
课程改革的再思考
为爱正“名”
西下池的根与本
教育梦·课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