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教育家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3年7月3日 星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回顾教育的三个问题
□ 沈海夫

  在关于教育的诸多比喻中,我最喜欢把教育比作一座桥,它连接着现实和理想,让我们从今天学生的成长中看见学生的明天。于是,我思索“桥”在教育上的意义,于是,我这样解读高桥初中:“高”就是办学理念的高格调、学校制度的高效率、行为文化的高标准,这样,教育就成了一座桥,成了学生健康发展的幸福之桥、家校共育共享的畅通之桥、师生教学相长的和谐之桥。

  但现在的初中孩子幸福吗?能幸福吗?

  学习痛苦自排名开始。从小学的等级到初中的分数,竞争开始向孩子展示它残酷的一面,而我们的孩子,其脆弱的心灵还不能坦然接受,其稚嫩的肩膀还不足以担当,需要我们有静待花开的智慧,需要我们有激励赏识的温情,更需要我们有共同分担的勇气。无论是家长还是教师,都对孩子有足够的爱意,但一定要明白,我们要给孩子能接受的爱。我们要坚定地对孩子说,无论你怎样,我们都永远在一起。浙江省教科院方展画院长有句话很精辟:“基础教育不在于孩子基础是否扎实,而在于孩子是否有梦想,是否有兴趣,是否有信心。”只要孩子始终有梦想、有信心、有兴趣,即使他暂时没有学会、没有掌握,又有什么关系呢?“守得云开见月明”,他总有豁然开朗、融会贯通的那一天。

  问题是我们有足够的耐心吗?我们有强大的定力去遏制功利心,还原校园应有的纯净吗?我们不能因为走得太远,而忘了为什么出发。教育之道,要回归教育原点,想明白三个问题:什么是教育,怎么做教育,如何教育学生。

  什么是教育?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肖川说:“教育就是一个不完美的人带着一群不完美的人追求完美的过程。”他提出,优质教育一定源于善好生活,一定为了善好生活。他认为,善的生活,即体面的、有尊严的、负责任的生活,精神高贵和优越的生活,正直与光明的生活,富有德行的生活,充满了同情与关爱的生活。而好的生活能够让人感受到惬意与轻松,感受到内心的充实与和谐,感受到精神与物质的富足,感受到心灵的舒展与个性的张扬。善好生活是一种自我实现的生命历程,是一种“不惑、不忧、不惧”的生活。

  怎么做教育?办理想的学校,做温暖的教育。教育因为对人的肯定和成全而真正成为教育。教师的工作就是面对千千万万个具有不同遗传特质的学生,依据他们遗传特质的不同,去寻找那条最适合学生个体发展的途径来培养他,而不是根据教师个人的喜好或社会的喜好来培养他。所以,教育是“栽培”,而不是“选择”。因为注重了个体的生命成长,教育展开的过程,应该是一个温暖、温馨、温情的过程。

  如何教学生?我们秉承“服务第一,持续改进”的理念,一直在倡导客户意识和问题意识。我们所理解的客户意识是指,教育的本质是服务,学生和家长就是我们的客户。客户是上帝,上帝不一定是对的,但永远是第一位的。马斯洛说:“你必须热爱问题本身。”问题是我们的朋友,问题铺成了我们前进的道路。守望生命的成长,最需要审视的是现在的师生关系。

  爱和责任是师德的两大核心素养。曾有这样一个调查:“您热爱学生吗?”90%以上的教师回答“是”;然后对所教学生进行调查:“你能体会到老师对你的爱吗?”回答“体会到”的仅占10%。爱而没有被感知,没有得到呼应,可谓师爱的悲哀。究其原因,教师没有给孩子能接受的爱,教师还没有读懂孩子。改变这一现状的药方也许在于两个假设中:假如我是孩子,假如是我的孩子。“假如我是孩子”,使我们拥有了儿童立场;“假如是我的孩子”,使我们拥有了人文情怀。我们要坚定这样的表述:如果我们不能接受那个最差的你,那么我们也就不配拥有那个最好的你。

  学生既是教育对象,又是教育资源。每一个学生都是独特的发光体,他们的内心都蕴藏着丰厚的宝藏。无限相信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是师生共同获得校园幸福生活的根本所在。教育,应该臻于“让孩子现在就幸福”的境界。

  建构生态的教育场,让孩子幸福地活在当下,需要每个教育人满怀生命的温度,相信种子的神奇,并由此对教育满怀深情,面向全体,承认生命的五彩缤纷,激发每一颗种子的潜能。这样,才会有孩子的全面发展、差异发展和主动发展,这样,孩子才能保有生命成长的无限可能性,才能遵循成长的内在规律,以每一天的努力、每一点的努力,塑造一个崭新的未来。我们也才能在成就学生的同时,圆满我们的职业生涯,实现我们的教育使命。

  教育为何?它是一座桥,一座高品质的桥,引领我们的孩子走向幸福的未来。

  教育何为?它传递着正能量,是激励、唤醒、鼓励,是濡染、浸润、渗透。舍此之外,岂有他哉!

  (作者单位系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高桥初中)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新闻:010-82296669 zgjsbgn@21cn.com 经营:010-82296710
信仰是现代教育的精髓
唐剑鸿:
源于爱的激情
回顾教育的三个问题
“写作”拯救一所学校
征 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