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课改研究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3年9月18日 星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武师附小:成就孩子的“艺术人生”
□ 本报记者 黄 浩 □ 叶长春 黄怀志

  在湖北省武穴市师范附属小学,经常会听到有学生在校园里吟诵这样一首简单上口的《童子规》:

  武师附小,童规新章;一日一诵,切记莫忘。

  兴趣爱好,必不可少;陶冶情操,发展特长。

  ……

  这篇《童子规》,是武师附小依据校情自编的歌谣,这其中,除了对孩子品性与习惯养成提出要求之外,后文所提及的“兴趣爱好”、“发展特长”,是近些年来学校彰显特色、“打出名头”的一件法宝。

  这是一所以“艺术”为特色的学校,自1993年学校确立“艺术立校”的定位以来,几乎每一个在这里就读的学生都有一两门“绝活”:要么成为小提琴手,要么成为小画家,要么成为书法小将,要么成为舞蹈达人。当然,不少学生更是身兼多才,吹拉弹唱、吟诗写字,样样拿得出手。建校以来,学校先后有7000余人次在多项国家级、省级赛事中获得奖项。近5年来,有80多名学生考取艺术特长生或升入各类艺术院校深造。正因为有着这样出色的成绩,学校不仅享誉当地,更吸引了大批外地的家长、学生慕名而来。

  在全国许多小学争相发展艺术特色、开设艺术课程时,一所小学的艺术教育,究竟何以能够“惊动一方”?在武师附小人看来,依托课程改革、创新校园文化、完善管理机制,正是他们的制胜之道。

  创设“艺术化”的校园环境

  苏霍姆林斯基说:“我们的教育应当使每一堵墙都会说话。”今天,不少学校都将校园环境建设当作校园文化建设的一部分,使其拥有德育功能。不过,武师附小人“想得更远”——如何让学生在接受德育的同时,也能在校园环境中感受到艺术的熏陶?他们一直把它作为一个课题来研究。

  尽管校园面积不大,但学校充分利用每一处空间、每一个角落,巧妙设计景观,不论走到哪里,总会给人“别有洞天”的精致感。

  进入校园,诗书竹简的浮雕凸显学校文化品位,棋盘石的设计独具匠心,钢琴键式的休闲椅让人一下子联想到学校的音乐特色,卧龙绿化带形象逼真、美感十足……在学校的办学理念墙上,篆书铜字“德智体美劳”与中心主体部分的沙岩浮雕相呼应,给人一种传统与现代相互交融的活力感。

  学校的5栋大楼都有独具个性的名字——“个性天地”、“博宇楼”、“艺飞楼”、“怡心园”、“栖贤居”,每幢楼、每个楼层、每条走廊,都布置有不同主题的学生艺术作品,既美化了校园,也展示了学校艺术教育的成果。“个性天地”结合功能综合性的特点,分别围绕“特长你我他、名人彰魅力、科技弘国力、运动吉尼斯、国粹传神韵”等5个主题,以图文并茂的形式介绍了学校的教育目标,艺飞楼楼道文化则围绕“悟、创、赏、行”4个主题,引领学生对艺术的感悟……

  散步校园中,颇有童趣的楼道功能标志,随处可见造型新颖的书吧,天真可爱的笑脸墙,古朴的篆书镌刻门,书卷式的楼层吊顶,处处散发着浓厚的艺术气息,实现着美育的功能。

  “让学校的环境与学校的品味、学校的精神高度契合,让孩子们处处感受到艺术的魅力,时时接受艺术的熏染,这也是我们多年来不惜大手笔投入改造校园环境的初衷。”校长管慧芳说。

  “活化”艺术教学

  有了美的环境这一硬件的支撑,学校更下大力气在教学、课程、管理等多方面全面提升,打造高质量的软件,做到“两手都要硬”。

  他们首先从课堂教学改革开始。

  2002年,当课改春风吹进校园时,武师附小就准备打一场课堂攻坚战,在反思“为什么要课改”、“课改怎么改”、“课改目标如何具体化”等困扰教师的问题之后,他们在摸索中开始了自己的课堂转型。

  从传统“以教师为主”的课堂过渡到“以学生为主”的课堂,如今上课时,老师们更重视学生的艺术实践,积极引导每位学生参与唱、演、议、画、评等各项活动环节。学校开发出“自信自主、有趣有效”的主体课堂模式,引导孩子“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动手”、“学会创新”,而且重视操作训练。

  “所谓操作训练,在美术课上,就是带孩子玩纸、玩笔、玩颜料、玩泥巴、玩废包装盒、废布头、蛋壳、小石头、毛线、绳麻、竹子、麦杆等。”美术教师廖凌燕说。而这些材料,都是当地随处可以找到的。

  尤其进入展示阶段,很多时候以“课堂美术作品展”的形式展开,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与表现欲。

  这就突破了许多学校美术教育单一的讲练评模式。

  当然,在经历十年课改成长之后,结合艺术教学的优势,武师附小的课堂形式更为灵活多样,并不局限于某种“模式”。例如,他们一度尝试“大课堂教学”的方式,颇受学生欢迎。

  美术教师廖凌燕和音乐教师徐青就曾有过一次这样的“深度合作”。

  春天到了,廖凌燕准备给孩子上一节《春天的色彩》的美术课,而徐青也在准备教给孩子《春天在哪里》这首歌。两人合计:何不将这堂课合在一起上?

  于是,她们开始共同备课,在一节课里同时完成美术教学和音乐教学的任务——“音”唱春天,“美”画春天。

  “同学们,老师请你们到春天里走一走,看看春天的色彩是什么样的,然后画出来好吗?”廖凌燕先引导孩子们进入情境。孩子们画作初成之后,徐青开始引入自己的主题——

  “同学们,沉浸在这么美的画境里面,你们有没有想要歌唱的感觉呢?”

  于是,孩子们一边欣赏自己所画的作品,一边跟着老师唱起了《春天在哪里》……

  “几乎天衣无缝,效果非常好,孩子们都不想下课。”两位老师后来总结道。

  类似的课堂创新并不鲜见,当然,灵活而高效的课堂还不是学校改革的全部,武师附小更将眼光拓展到课堂之外。

  学校把艺术课外活动作为学生实施艺术教育的重要途径,根据学生兴趣爱好,自愿报名,组建班级、年级、校级3个级别的特长训练班、队,坚持每天早、晚一小时,周六上午3节课的特长训练时间,从不间断。这些兴趣组包括书画、舞蹈、声乐、器乐、围棋、乒乓、篮球等63个项目,参与训练学生达98%以上,真正做到了面向全体、全员参与。

  为了加强艺术教育与社会实践的整合,学校还组织学生走向社会、走向农村、走进厂矿、走进社区,为学生创造一个开放性的锻炼空间。学校在社会上建设流动长廊,展出学生的书画作品,让普通百姓了解学校书画教育成效;组织特长生参加武穴社区街头文艺展演,开展纳凉晚会;与手拉手支教学校共同举办联谊演出等,这些活动都收到了很好的社会效果。

  为了拓宽艺术教育的广度,学校还充分利用校外教师资源,扩展学生艺术知识,他们聘请了武穴市有名的艺术专家到学校担任专职辅导教师,现任该校的外聘教师已达20余人。

  “我们把武穴市所有的书画名家几乎都请过来了。”校长管慧芳说。

  由于校外的本地专家拥有更多的社会实践经验,他们的教学与一般教师的教学相比更生活化,能与学校教育互为补充。

  在管慧芳看来,正是因为学校有了如此灵活的教学形式,“为有源头活水来”,才导致学校的教育既有理论高度,又充满了生活气息。

  从单一走向多元的课程

  课改把“人的发展”放在了首要位置,武师附小不只是实施国家课程,同时也开发出具有特色的“综合欣赏”、“综合实践”和“综合阅读”三大课程体系。

  比如,学校实施“课时瘦身法”,把每节课的40分钟缩短为35分钟,在保持时间总量不变的前提下,设置了每天20分钟的综合欣赏课。周一的主题是“书法萌芽”,让学生边练字边欣赏大家之作,了解书法流派经典;周二是“数学史话”,让学生从数学故事、数学趣题、奇妙的数学规律、数学现象、数学运用中感悟数学的文化魅力;周三是“经典赏读”,让学生在国学经典中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精品的韵味和教育价值;周四是“快乐英语”,让学生在感兴趣的成语、谚语、歇后语的互译中体验中外语言的精妙;周五是“艺术鉴赏”,让学生在古今中外的经典名曲、名画的赏析中提升自己的艺术品位。

  在欣赏课中,思想“萌动”后的孩子有了发现、探寻的兴趣,他们在课余时间会主动去上网搜集相关的信息,去探索感兴趣的相关领域。

  每天下午最后一节课,是学校的特色活动课——自由空间。这节课上,学生可以自由参加各种实践活动。学校把重点培养孩子的创造意识和创造精神作为一个主旨目标来实施,从最初课前十分钟的智力软操训练,发展到如今“两金”渗透(“金问号”、“金点子”)、“五小”贯穿(小制作、小实验、小论文、小报告、小发明)等。几年来,学生的创造力明显提升,先后有33名学生获国家发明专利,2项成果获宋庆龄发明奖、1项获亿利达发明奖,200多人获创新大赛奖,500多名学生作品或获奖或发表。

  在综合阅读方面,学校则启动了“快乐阅读”工程。一是开设了《经典诵读》指导课;二是编写了《快乐阅读本》,主要是学生阅读课外书籍的摘抄和心得体会的记录;三是开辟了幸福书吧,每天中午休息时间,学生可以到各个书吧自由阅读图书。

  同时,在书法、美术、声乐、舞蹈、戏剧、二胡、小提琴、电子琴、楚乐等23门校本课程之外,学校还根据地方资源设置独具特色的课程,武穴是“竹艺之乡”,他们就开设《竹雕》这门艺术课程,并邀请当地著名的竹艺艺术家张水泉前来学校兼职任教。武穴向来有“重武”的习俗,学校也因之而开始了关于武术的课程,并创作了一套武术操……

  在课程建设的路上,武师附小已经从单一走向了多元化,提供给孩子们越来越多的选择。

  “如何构建课程、课堂、课题三课联动模式,让三者互为依存、相生相托,使课程更丰富、课堂更鲜活、课题更实在,更适应师生内在发展需求?这是我们在新的阶段需要解决的问题。”管慧芳说,“我们正在路上,通过学校的艺术教育,形成我们的教育艺术,并最终实现孩子们的‘艺术人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新闻:010-82296669 zgjsbgn@21cn.com 经营:010-82296710
书读完了,但书是教不完的
武师附小:成就孩子的“艺术人生”
让校园“文化”起来
征稿启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