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版:网评天下 上一版3
2013年9月18日 星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请善待“在家上学”
□ 本报评论员 褚清源

  孩子的成长原本就不应该完全推向学校,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承担着比学校更重要的责任。如果越来越多的家长能够主动去思考教育、研究教育、探索教育,能够成为教育者的同盟军,这何尝不是教育之幸、民族之幸呢?

  

  让自己的孩子放弃学校教育,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个选择背后是有风险的,不是任何一个家长都敢拿自己的孩子做实验品,也不是每个家长都敢以一己之力去对抗整个教育体制。

  本报488期头版以《在家上学:未来教育新趋势?》为题,做了相关报道。“在家上学”之所以成了新闻中的一个热词,被关注的可能不只是“在家上学”现象本身,背后其实还有备受诟病的学校教育。当下的教育似乎成了一种“国殇”,成了“人人喊打”的对象,几乎所有人提起教育都显得那么义愤填膺。

  “在家上学”现象正像是一面镜子,映射出了学校教育的种种缺陷。不知从何时起,应试成了教育的一大公害,它在不经意间占领了师生几乎全部的生活。孩子们为考试做准备的求学生涯成了匆忙赶路的旅程,每个人既要盯着终点,又要看着对手,一路狂奔,没有人去关注过程,没有人敢轻易懈怠。这就是我们的教育,所有的人都对此深恶痛绝,但又没有人敢逃离。即便是那些坚守在学校的耕耘者,当面临强大的高考指标的压力,他们所谓的职业理想也会让位于考试,成为迎合家长和社会愿望的俘虏。

  所以,无论是“出国留学热”,还是风生水起的“在家上学”现象,都意味着有那么一部分人开始“用脚投票”,以放弃国内学校教育这种方式表达着对现实教育体制的不满。他们选择了在家教育孩子的方式,来满足孩子个性发展的需求,来扩大教育自由的边界,试图寻找孩子成长的理想途径。你可以把它理解为一种反叛、逃离,甚至理解为对学校教育的一种对抗和宣战。但是,这种探路理想教育的精神和勇气是弥足珍贵的。至少这种新的教育形式,是本着对更美好教育的追求和对自己孩子负责的态度做出的探索,这些体制外的教育探路,是指向人的完整成长的,它没有被掺杂进去功利、作秀和行政命令的色彩。

  尽管“在家上学”的探路者未必就能做出比学校教育“更正确”的教育,尽管相对于选择学校教育的群体,“在家上学”者只是小得可以忽略不计的群体,但重要的是,有区别于学校教育新的教育“物种”的出现,这个弱小群体的行动发出了强大的声音。他们的发声,让我们再一次坚信,民间改造教育的热情和活力;也让我们坚信,这一非主流教育群体注定会为主流教育贡献丰富的可资借鉴的经验。

  “在家上学”刚刚出现,我们还不能妄加揣测它到底能走多远,只是,把孩子的成长推向学校教育,和过度放大“在家上学”的作用都是有失偏颇的。“在家上学”不可能解决学校教育面临的种种问题,正如学校教育在发展过程中会有一些积重难返的问题一样。我们可以等待着它的发展、改进和完善,也许他们站在学校围墙外思考教育更能准确发现教育的秘密。

  在通往人的完整成长的路上,也理应有更多元的方式。我们应保持一种“鼓励创新,包容错误”的态度去善待和呵护“在家上学”这一新生事物。它是怎么产生的,就让它怎么发展吧,政府可以通过立法帮助它走出灰色地带,但务必请减少对它的行政干预,也再不要以“规范”之名,行打压之实,让这些理想者的理想探索成为规范办学的祭品。

  请善待“在家上学”吧!孩子的成长原本就不应该完全推向学校,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承担着比学校更重要的责任。如果越来越多的家长能够主动去思考教育、研究教育、探索教育,能够成为教育者的同盟军,这何尝不是教育之幸、民族之幸呢?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新闻:010-82296669 zgjsbgn@21cn.com 经营:010-82296710
时事热评
请善待“在家上学”
人生成功,更需人性教育
孩子需要肆意玩耍的空间
中国教师书画院全国教师书法绘画高级研修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