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版:网评天下 上一版3
2014年1月8日 星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从“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说起
□ 罗日荣

  “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曾经唤起了众多家长的共鸣,一些家长为了让孩子有一个美好的未来,什么都希望能从娃娃抓起,足球、舞蹈、钢琴、武术、奥数、英语、美术等兴趣班报了个遍,孩子们忙于各种学习,苦不堪言。于是有人对“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产生了怀疑,他们认为:“人生是场马拉松,并不是短跑。起跑得再快再猛也不能保证在马拉松途中一直保持领先,更不能保证肯定能赢得最后的胜利。”文章又引起了众人的附和。

  中国人最大的特点就是信任专家、名人,似乎只要是名人说的就准确,似乎只要是专家说的就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很少有自己的思考、自己的主张。中国人也似乎从来没有考虑马拉松和育人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根本就不能拿来做比喻。让我们了解两个中国文化名人的真实故事。

  第一个是胡适,胡适在他的《我的信仰》中写道:“我母亲虽则并不知书识字,却把她的全部希望放在我的教育上。我是一个早慧的小孩,不满三岁时,就已认了八百多字,都是我父亲每天用红笺方块教我的。我才满三岁零点,便在学堂里念书……每天天还未亮时,我母亲便把我喊醒,叫我在床上坐起。她然后把对我父亲所知的一切告诉我。她说她望我踏上他的脚步,她一生只晓得他是最善良最伟大的人。”胡适在母亲的影响下,8岁就读《资治通鉴》,13岁就能熟诵四书五经。按照我们的想法,胡适之所以能取得后来那么大的成就,似乎就是“赢在起跑线上”。

  第二个文化名人是莫言,这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小学时便经常偷看“闲书”,包括《封神演义》、《三国演义》、《水浒传》、《儒林外史》等。他在小学五年级时辍学,在农村劳动长达10年。在“文革”期间无书可看时,他甚至看《新华字典》,尤其喜欢字典里的生字。后来,莫言的母亲从邻居手中买来了一套范文澜的《中国通史简编》,莫言靠着这套书度过了“文革”岁月,接着又背着这套书走出家乡。至今莫言依然认为《中国通史简编》是对他影响最大的书,莫言曾说:“我的母亲教育我,人要忍受苦难,不屈不挠地活下去;我的父亲和爷爷又教育我人要有尊严地活着。他们的教育,尽管我当时并不能很好地理解,但也使我获得了一种面临重大事件时做出判断的价值标准。”莫言在他最该接受教育的年纪却远离了校园,不要说莫言赢在起跑线上,他连站在起跑线上的机会都没有,但他一样取得了成功。

  我想,胡适与莫言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他们从小就接受了良好的道德熏陶,养成了爱好阅读的习惯。起跑线对于孩子到底有多重要?从两位文化名人的经历来看,起跑线不单单是书法、唱歌、跳舞等才艺,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孩子的成人远比成才重要。如果一定要给人生画上一条起跑线,要想“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我认为,从小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阅读习惯,这才是真正的起跑线。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新闻:010-82296669 zgjsbgn@21cn.com 经营:010-82296710
为自己代言
从内部打破是成长
从“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说起
对教师请慎用“通报批评”
关注学生心理健康已成当务之急
2014-2020
“发现”100所现代课改名校
为教育现代化选送“榜样”
征 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