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新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4年3月19日 星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重视青少年“营地教育”
□ 本报记者  翟晋玉

  实践性教育对于处在心智成长、道德养成和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关键时期的青少年来说极为重要,但在我国学校教育中,却普遍存在实践性教育缺失的现象。为促进青少年身心和谐发展、培养优秀公民,全国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复旦大学教授葛剑雄提出——

  实践性教育的缺失是“我国基础教育中普遍存在的一个教育观念和技术性问题,这个问题反映了我们传统教育观念的缺陷”。今年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复旦大学教授葛剑雄,提出了关于加强实践性教育的建议。

  “长期以来,我们对青少年教育高度重视,尤其重视青少年道德素质和身心健康的发展。但不容否认的事实是,尽管我们投入了大量的时间、人力和财力,收效却不令人满意。”葛剑雄认为,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是复杂的,但根本的原因是我们没有能够正确认识和准确把握青少年思想道德素质和身心发展的基本规律。“比如说,我们的教育长期以来存在重说教、轻实践,重道德灌输、轻情感体验的倾向。而一个人道德养成和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不仅仅是认知问题。”

  在葛剑雄看来,实践性教育最重要的有两个方面:一是社会公益服务,旨在使学生感悟生命价值;二是生存拓展活动,旨在使学生激发生命潜能,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领导力,培养意志品质。“青少年只有真正获得了挑战自己体能和意志品质的极限感受,才能真正激发出自己生命的潜能。”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促进人的全面和谐发展,为社会培养合格的优秀公民。”葛剑雄指出,近年来,西方国家的中小学每年都要求学生做大量力所能及的社会公益服务,并已经形成系统的课程,例如美国的服务型学习和童子军课程,旨在全面提升青少年意志品质、公民素养、团队精神、领导力等。日本中小学也有系统提升青少年意志品质和团队合作能力的课程。

  为有效解决我国中小学教育中实践性教育缺失的问题,葛剑雄特别提出了“营地教育”。“营地教育”是相对于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而言的一种社会教育模式,起源于英国,已有200多年的历史。现代意义上的营地教育以教育学和发展心理学等跨学科理论与实践为依据,鼓励、引导儿童与青少年探索自己,发现潜能,培养他们在21世纪全球化与多元化背景下共处、共赢所需的意识与能力,如跨文化沟通与交流、领导力、服务精神等。

  葛剑雄说,目前世界各教育发达国家高度重视营地教育。据美国营地协会(ACA)统计,美国共有1.2万多个营地,每年服务超过1000万中小学生,在2020年前,预计有超过2000万美国中小学生会参与营地活动。世界营地协会(ICF)的数据显示,世界上营地数量最多的国家是俄罗斯,共5.5万个营地,日本也有3500多个营地,每年超过3000万中小学生参与营地教育活动。中国香港地区和台湾地区的营地活动也比较活跃。

  “当前,青少年学生意志软弱、勇气不足、缺乏冒险精神和挑战精神、生活自理能力差、社会责任感淡薄、缺乏感恩之心等现象普遍存在。”葛剑雄认为,扭转这些情况,仅仅靠“进课堂”的形式是远远不够的。“只有在‘营地’里,通过深刻的情感体验,才能逐渐地内化为一个人的态度和价值观。这是人成长发展的基本规律,而我们对此的认识还远远不够。”

  为此,葛剑雄建议,应重视和宣传倡导实践性教育理念。“重书本的同时重实践。实践性学习的意义不仅要使学校认识到,也要让广大的家长认识到这是青少年成长不可缺少的形式和环节。”同时,应将实践性教育纳入课程体系,从国家层面制定课程目标,引导学校因地制宜地组织好学生的实践性学习。另外,要制定相应的法规,适当缓解学校在学生安全方面的巨大压力,将实践性教育纳入对学校的评价,积极探索具有中国教育发展特色的营地教育模式。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新闻:010-82296669 zgjsbgn@21cn.com 经营:010-82296710
教师要首先成为思想者
重视青少年“营地教育”
顾明远:教育改革最新政策走向
谁是择校热的幕后推手
第三届全国民办中小学发展战略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