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教育家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4年3月19日 星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基础教育改革的瓶颈在哪里
□ 章爱军

  基础教育改革难在两个关键点,一是教育体制的落后,二是教育评价的不科学。建立健全良好的教育体制和科学的教育评价体系是教育改革的主要方向。一直以来,基础教育改革的思想体系与实践不能很好地统一,产生了基础教育改革扭曲的现象。

  我认为,基础教育改革最大的难处,是教育意识缺乏科学性与先进性。

  缺乏教育评价与教育利益的统一。教育并非完全没有利益,但它不是立竿见影的,而是比较长期和隐性的。我们有时在利用意识形态来解决教育问题,利用权力渗透,通过教育评价来主宰教育,这往往会扭曲教育的科学性与人文性。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人,基础教育更是如此。而培养什么样的人,往往会受到意识形态的影响。我们必须让教育走上科学性与人文性的道路,培养有思想、有道德的人。保证每个人的思想都具有独立性,是教育的首要任务,也是艰巨的任务。所以,要想解决基础教育改革难的问题,必须突破教育评价与教育利益的固有关系,应回到人性的本质上来办基础教育,来评价基础教育,来分享基础教育的长远利益,要防止权力的渗透。

  基础教育普遍缺乏教育信仰。我们的基础教育工作者往往是被动的,没有独立的教育思想,因此出现教育信仰危机是必然的。真正的教育信仰是建立在理性的基础之上的。但是,当前的教育丧失理性,随波逐流,教育者缺乏教育思想,缺乏科学有效的教育方法……教育的坚守,需要教育信仰。教育信仰首先体现在为什么办教育和怎样办教育上,而不是为谁办教育和完成多少指标。教育的信仰需要教育回归到教育的本质状态,即人性的状态。在人性的河流里学会游泳,在游泳中学会技术、学会思考、学会调整方向,这是教育的最高境界。

  天赋在教育中没有得到重视。在现实中,我们的教育不能真正做到因人而异,从而挖掘每个人的潜力。我们总是在强调“没有教育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育的教师”,让教师心理压力过大,甚至无所适从。我们必须承认人和人是不一样的,每个人的禀赋不同,每个人的长处和短处也不同。教育不是将人的短处变长,而应该挖掘每个人的长处,使其发挥自己的优势。这就需要一种包容的大教育,因人而异的小教育,大与小的结合,才能真正发挥教育的实质作用。

  教育行政指导与学校教育实践的严重脱离。从教育的顶层设计到教育主管部门的行政指导,都离不开素质教育,但是到了教育实践中,学校往往认为,只要能够提高升学率和招到好生源,就是最好的素质教育。因此,那些确实有扎实的教育理论和教育思想的教师,往往没有用武之地,教育的理想与现实相差甚远。任何教育改革的思想或教育理论的实践,都在升学率和生源大战面前被迫退出。这种教育文化的惯性实在可怕,大多数人不想陷入改革的洪流中,也都愿意按部就班,并没有创新意识,也没有将理论与实践相统一,这就是改革往往夭折的原因之一。

  我们应清楚地认识到,许多孩子天生不适合考试,而我们却硬要他们去应对很多考试。为什么不能选择另一种教育途径呢?我们可以学习德国。首先,德国的职业教育得到国家和社会的高度重视,就业十分乐观;其次,德国的职业教育绝大多数由企业承办,与时俱进,形态不断调整,但始终围绕培养社会实用人才的教育理念。民办教育更应该具有特色,能够展示人的个性与禀赋,为主流教育提供一个独特的参照系,而不应该是主流教育的翻版或缩影。

  基础教育改革需要一个实践过程,这个过程的长短取决于教育者的教育意识,特别取决于主导教育改革的行政管理部门。

  我们深知,教育改革是令人担忧的。如深化高考制度改革,就有人担心会不会产生新的特权阶层;教育改革会不会导致新的社会问题的出现,而我们还没有做好预案……尽管困难重重,但我们必须清楚,没有任何一种制度能够保证所有人的利益,只要这个改革能够让大多数人受益,只要这个改革符合整个社会的发展,就应该一直坚定地走下去。

  (作者单位系安徽省池州市第六中学)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新闻:010-82296669 zgjsbgn@21cn.com 经营:010-82296710
郑燕:
买卖中的教育
基础教育改革的瓶颈在哪里
好教师的价值
本刊系列增值服务
什么是家庭教育的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