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版:课改研究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4年4月9日 星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让孩子的童年看见风景
□ 田保华

  一个人经历一个什么样的心路历程,就会有一个什么样的价值判断,就会表现出与他的价值判断相一致的行为。一个孩子12年的求学之路,我们应该让他对学习生活有一种什么样的体验和感受?让他对学校、对教师形成什么样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我们的动机、行为与期待的结果是不是一致?这是我们应该认真思考和解决的重大命题。

  俗话说“养鱼养水,养树养根,养人养心”。“养心”是教育的本质所在,教育就是“以心灵感应心灵”的过程,教育应该回归到孩子们的心灵深处。一个人求学的过程,应该是一个情感不断愉悦、精神不断富足、灵魂不断升华的过程。

  德育即育德。德育即育德,就是培养孩子高尚的道德情操,帮助孩子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许多人试图在“教育工作”的框架中思考和解决学校德育的困境。殊不知,如果在思想上把德育当“工作”看待,在行动上把德育当“工作”来抓,会在实践中削弱了德育,降低了德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而且改变了德育的性质,使之从“教育目的”沦为“教育手段”。教育之不同于教唆,教育者之不同于教唆犯,教育机构之不同于培训机构,就在于教育包含着使人向善向上的意图。德育所代表的就是这种教育意图,它不是一项具体的工作,而是一切教育工作最终必须落实的目的。

  学校育人是课程育人。学校育人,实质上就是用文化育人,用一个民族的优秀文化育人。文化是学校凝聚力和活力的源泉,是学校的灵魂。学校有灵魂,才会走出应试教育的怪圈,它以先进的价值取向、适宜的教育环境、合理的课程体系,成为学生终身怀念的地方。课程是学校教育的心脏,没有课程,也就没有了学校。我们应该站在“课程”的高度,去审视学校的一切教育活动。明确课程思想,加强课程建设,构筑课程文化,彰显办学特色,应该是每一位中小学校长办学的基本思路和工作目标。校长最应该关注的是学校的课程,校本课程所彰显的是学校的办学特色。校本课程开发要体现目标、内容、实施、评价四大课程元素。开发的原则是:围绕学校的培养目标,以孩子为本,适应孩子成长需要。学校要切实开发好心理课程、阅读课程、活动课程、社团课程、班会课程、入校课程、离校课程、家长会课程等,构建课程文化,体现校长的课程思想,彰显学校办学特色。

  让学生喜欢上学。厌学,是中国教育的“顽症”。校长的责任,应该是办一所学生喜欢的学校,让学生喜欢上学,让学生走出校门之后,能够不恨同学,不恨教师,不恨学校。教师的责任,应该是构建一个学生喜欢的课堂,让学生上课不瞌睡,不厌学,不逃学。教师的能力,应该是让学生喜欢自己,喜欢自己的学科,喜欢自己的课堂。学生不喜欢上学,不是教育体制和政府的问题。学生不喜欢自己,不是学生的问题,是教师自己的能力问题,是教师自身的价值没有体现出来、不能获得职业幸福和生命质量与人生境界的问题。

  教育即道德,合乎道,至于德,以合乎道的途径,至于德之目标。所谓“道”,即规律:教学过程要遵循规律;所谓“德”,即德性、人性:教学的最终目的在于增进人的幸福。教育孩子“立德”的成年人,首先应该是一个“有德”之人,而且教育的方式还应该符合“道德”的要求。美国教育家、哲学家内尔·诺丁斯提出了一个主张:教师以“关心者”的身份出现,才能与学生道德地相遇。我们无法奢望也根本不可能让孩子在冷漠、歧视、体罚、伤害中去喜欢我们、去爱我们。

  课堂是德育的第一途径。许多人认为,课堂上就是学知识、学技能,课堂之外搞活动才是搞德育。其实,三维教学目标的要求,是让孩子在获得知识、掌握技能的过程中,获得学科思想、掌握学科学习的规律和方法,同时让孩子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协调发展。课堂上,让孩子在获得知识、技能的过程中,获得向善向上的情感体验和心灵感悟,促进孩子的思维发展和精神成长,是最大的课堂道德,也是教师职业道德水准的具体体现。所谓“抓德育,要抓学科渗透、课堂渗透”这种说法并不符合新课程的要求,不符合学科教育的功能与价值定位和学科教育的规律。学科德育、课堂德育不是外部渗透问题,而是本身固有的东西如何自然而然呈现的问题。每个学科都有学科思想,都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因素。教师应该把学材中隐含的固有的育人内容和因素挖掘出来,自然呈现出来,让孩子体验到、感受到,从而获得价值认同。它是教师的课堂能力、课堂艺术、课堂智慧、人格魅力的集中体现,是课堂生态、课堂文化氛围的营造,是体验与感悟,不是那种肤浅的贴标签式的直直白白的罗列与告知。学科德育、课堂德育不是渗透,是自然呈现、溢出、洋溢。

  如果教师都能够确立“教育即心育”的理念,树立正确的德育观,遵循德育建设之道,“以孩子为本”,“以孩子的发展为本”,“以心灵感应心灵”,就能够让我们的孩子望得见童年那郁郁葱葱的“青山”,看得见童年那碧波荡漾的“绿水”,记得住童年“梦乡”的“乡愁”!就能够让我们的孩子,清晰地记住童年梦的生成与升华、做梦的心路历程,获得梦想实现的幸福!我们就能够与孩子们一起共享“青山绿水”与“梦乡”的快乐!

  (作者单位系河南省郑州市教育局)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新闻:010-82296669 zgjsbgn@21cn.com 经营:010-82296710
微语录
大学先修课:边走边看
让孩子的童年看见风景
近期征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