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版:课改研究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4年4月30日 星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被“吐槽”的校服
□ 本期主持:黄 浩

  作为校园文化的象征物之一,校服往往不只是一件简单的衣物,事实上,它关乎学校的“颜面”,关乎学校的品位,关乎学生的审美。长期以来,中国式校服饱受诟病,因其无差别化的设计,千篇一律,将所有学生“格式化”。有论者认为,这样的校服是对人性的一种钳制,更多的人则高声呼吁:让校服“好看”起来吧!

  

  校服变革,“美”卡在了哪儿?

  “运动式”校服

  “在很多人的记忆里,校服‘不堪回首’,穿着肥大的运动服就像穿着个米口袋。青春啊,就这么被湮没了。糟糕的是你没法选择。”

  “其实,中国的校服是最舒服的,像个麻袋一样,穿起来简单不费时,再好的身材穿了也不过是套麻袋,所以不需要减肥注意仪表之类的,所以我才无所畏惧地在校服年代发胖。”

  最近,运动式校服引起了网友的持续吐槽,青春的记忆一下子被唤醒了。

  从20世纪90年代至今,各地以学校为单位或者是在一定区域内学生统一穿着学生装已实行了近二十年。难道突然间,丑就成了校服的代称?

  “其实,有的学生买了很多套运动服。他们把校服当成一种纪念品,承载着对老师、同学、校园生活的美好回忆。”在北京师大二附中教师李煜晖看来,当记忆超越审美,校服本身反而显得并不重要,也无法用美与丑来评价。

  “校服,应当作为校园生活的一种方式,是学校文化的一个载体。”某服装设计公司董事长张岳芝对此有着深刻的记忆,“比如,我们去哈佛,可以买他们的校服、领带、文化衫等来收藏。我们国内的校服应该形成一个完整的视觉体系,这也是未来学生装发展的方向。”

  如何得体又美观

  当前,对校服呼声最高的就是校服款式和面料舒适度的问题。

  “下一步,我们将在学生装的安全、质量、款式、品质、服务机制等方面加强研究,深入挖掘学生装(校服)在德育、美育方面的培养功能与教育价值。”在日前教育部教育装备研究与发展中心举行的推进校服工作会上,教育部教育装备研究与发展中心副主任刘诗海表示。

  就校服而言,有运动装,有制服,甚至是生活装。

  “学生也有制服,款式也好看。但是,学校没有专门的更衣室,不方便学生及时更换。”清华附中副校长杜毓贞说。

  这的确是不少学校的苦衷。北京市海淀区卫国中学校长张燕玲就表示,制服虽然好看,但并不适合学生每天的活动功能,“比如做操等,换服装特别麻烦。”

  “制式服的季节性太强,只有春秋两季才用得上。另外为了减轻家长负担,我们没有每年更换制式装。”北京中关村二小鲍海楠副校长说。

  平时,穿梭在校园,最常见的还是运动式校服。

  一些网友亦有相同的感受:“正装固然好看,但在校生这么多,更换起来很不方便,运动式校服更适合些。”

  美,需要有条件配合,比如提供更换衣服的场所。而这,即便在大城市的中学,也很少有学校可以做到。

  “其实,运动服也可以做成漂亮的时装来穿。我们已经开始了服装新面料的利用和新款式的开发这两方面的研究。作为企业,我们希望教育部推行准入制度,这样我们正规的企业就有了一个安全的渠道。”安徽宣城博仕家纺董事长朱贵康提议。

  校服变革的难题还不少

  其实,教育部非常重视学生装(校服)工作,各地也开始了一系列探索:上海建立校服“双送检”制度;南京市变革以校为单位的校服模式,探索以区为单位统一学生服,在集中采购过程中广泛听取学生、家长和教师意见,降低成本、规范管理。

  而现实中,校服变革的难题还不少。据了解,因为考虑到利润率和市场规模,一些高端企业对进入校服市场的机制、动力、意愿不足。在准入制的制约下,校服只能以销定产,就是订单来了才能做,这是典型的“多批次、少订单”,这些都在客观上造成了校服市场的高度分散、低设计、低技术、低价格。

  “而且,很多学校对校服的认识还停留在‘功能阶段’,比如校服的功能是统一着装、统一识别,这样会形成‘只要统一就好’的心理状态,运动服成了识别学生的标志。校服应该承载礼仪熏陶功能,可以‘由外而内’,从学生的直觉美出发,唤醒学生美的意识。”伊顿纪德国际校服产品及营销总监陈川表示。

  事实上,如果我们从理念上,把校服定位在改变学生气质,影响学生行为习惯,改变学校视觉识别效果,甚至从推动学校文化建设的高度,来主动选择适合学校教育文化特色的校园服饰,中国的校园服饰“弃丑达美”,完全可以实现。

  陈川建议,由教育行政主管统筹;家长委员会评议产品、自主定价、自愿采购;质检部门只管技术、管双重检测、管执法;教育部门要确保不能返点、不能有潜规则。在这样的管理格局之下,各部门就可以各司其职、专业匹配、平行监管,实现校服的良性发展。

  “一方面要鼓励差异化发展,因地制宜、因校制宜,不搞一刀切,结合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科学有序推进学生装工作。另一方面还要更加关注学生装的款式和品质,要体现出创新,承载中华文化传统和时代精神。同时增强舒适度、优化价格成本,让学生装成为广大学生喜欢穿、适合穿、穿得起的统一制服。”刘诗海表示。(靳晓燕)

  碰撞礼与美:校服变革弘扬“礼教结合”

  近日,在迎接抗美援朝志愿军遗骸归国的仪式上,向烈士献花的少先队员们身着黑白蓝色调校服,既庄严肃穆,又不失活泼朝气。有人认为,这或许意味着,中国校服将告别以往的“面口袋”形象,而以精心的设计、合体的剪裁来展现学生的蓬勃朝气。或许随着校服式样的改变,以建立自信、塑造审美、张扬个性为代表的中国的素质教育将进入全新时代。

  “校服”一直在国内受到诟病,不仅仅由于毒校服等严重的质量问题,更多的是由于当前中国校服对于青少年审美和个性的扼杀。从“矮到死”的PS热,到复古怀旧的民国校服毕业照,校服通常被吐槽“丑到爆”,“丑到没朋友”。刚刚离开中国的美国第一夫人米歇尔,为中国校服留下了一个发人深思的话题。央视著名主持人白岩松不久前曾表示:“穿着这样的校服,青少年会因此产生巨大的心理障碍,甚至形成对教育的恐惧。”无独有偶,曾有教育界人士认为,校服代表着年轻一代的精神面貌,中国的素质教育不仅要从教育政策等入手,更需要重塑青少年的个性和自信。

  上述人士指出,很多学校为学生定制沉闷呆板的运动服,是为了压抑性别意识,从而降低学生们青春期可能出现的问题,“不能因教育部门的‘懒政’,而压抑青少年的天性,让当代的青少年过早地失去洋溢的青春色彩,这将会导致中国文化的不断衰退”。与这一理念不谋而合,国内著名校园服饰品牌伊顿纪德提出了“引领中国校园服饰变革,推动普世教育价值重建”的品牌使命,将校园服饰定位在礼仪、文化和教育。据悉,迎接志愿军遗骸归国仪式上少先队员的新版校服,即由伊顿纪德设计生产。

  伊顿纪德的CEO陈忠表示,“领结、领带和服装本身配合起来,都代表一种礼仪和规范”。

  “校服不应‘只是一件衣服’,而是作为一个学校显性文化载体,通过其外在形象能对特定的校园文化起到直观的诠释作用,帮助人们完成从视觉感知到文化定位,是流动着的文化名片、是礼仪、是教育。”陈忠表示。

  评论人士认为,中国家长总是为孩子故意买偏大的校服,使其审美意识弱化,却忽略了一个人在青春的时候正在培养自己的审美的意识,无意中打击了孩子的自信。而为学生定制合身优质美观的校服,恰是注重培养青少年审美意识的表现,对于国内校服的变革,将会有积极的推动作用。“有的校服青春活泼,男生穿上像小绅士,女生穿上很优雅。”一位小学教师表示,“书生气的校服设计,有利于培养学生当代社会所弘扬的‘独立、个性、友爱、忠诚的新气质。”

  

  据《光明日报》、中国网综合整理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新闻:010-82296669 zgjsbgn@21cn.com 经营:010-82296710
微语录
被“吐槽”的校服
学校奇葩活动:让孩子自己创造经验
媒体看点
2014全国高效课堂创新成果交流研讨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