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版:课改研究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4年9月24日 星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八股之辩
□ 本期主持:黄 浩

  教材改革是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教材内容的增删,往往也被认为是教育导向的迁移,所以,每一次关于教材之变的“风吹草动”,都会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最近,关于古诗文在小学教材里的增删问题,一度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而前不久,两篇八股文被选进高中语文教材的新闻,也触动了不少人的神经,批判此举“逆潮流而行”者有之,告诫人们不必“大惊小怪”者亦有之,八股文进教材,究竟是耶非耶?

  

  八股文进教材无妨

  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发掘传统文化的优质资源,不管是经典诗词,还是优秀的各类古文,都是传承文化基因、增强文化认同的必要选择。

  最近,关于传统文化与教育的话题持续升温。围绕着古诗文在小学教材中的分量,上海、北京的一减一增,引发了热议。新学期伊始,浙江杭州的一所百年名校在新编高二语文必修教材中,收录了传说中的八股文两篇,也引来众说纷纭。

  说起八股文,人们的印象多是负面的。在很多人眼中,这种与科举制度捆绑在一起的议论文体,是“僵化”“迂腐”的代名词。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顾炎武有言,“八股之害,等于焚书”,等于在文化上做出了宣判。然而,今天早已不是科举时代,对八股文,我们完全可以用一种客观而理性的态度来看待。

  八股文在文化史上的地位和作用,其实早有公论,即便选一两篇进教材,也翻不了案。问题是,不管怎么看八股文,它都是一种影响达数百年之久的文化存在,无数士子为之倾尽心力,是我们了解那个时代文化和思想的一个重要标本。再者说,八股文虽顶着恶名,但是不是就一团漆黑?是不是篇篇都臭不可闻?恐怕未尽然。

  这次入选教材的两篇八股文,出自明朝初期王鏊的殿试之作《百姓足,君孰与不足》和心学大师王阳明的《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一篇被清代散文大家方苞赞为“层次洗发,由浅入深,题义既毕,篇法亦完”;一篇被评价“有豪杰气象,亦少具儒者规模”。认真地读一下,都是八股文中的扛鼎之作,其思想性和文学性还是颇有可取之处的。

  如果抛弃先入之见,公允地看,八股文中也有一些好文章,其文章结构、破题立论、写作技巧、文采涵养等,都有独到的地方。即便不那么功利地作为议论文范本,也不失为一种学习写作的参考。哪怕是那些不好的八股文,拿来读一读看一看,也是一种阅历,至少可以知道到底哪不好、问题出在什么地方。

  正如一位大学教授所说,对于八股文不应一概否定,一篇文章能否入选教材,主要标准不在于是否为八股文,而要具体地分析文章是不是兼备思想性和艺术性。好文章不问出身,尝试选一些优秀的八股文,将其加入书信单元、学术论文单元、日记单元、新闻单元的“文体拼盘”中,可以开拓学生的眼界,丰富对文章体裁的认知,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这其实是知识爆炸时代应有的开放心态。

  中华文明历史悠久,留下了各种各样的文化遗产,这既是教育的重要资源,也给教育界提出了如何选择利用的课题。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发掘传统文化的优质资源,不管是经典诗词,还是优秀的各类古文,都是传承文化基因、增强文化认同的必要选择。对此,不妨走出偏见和成见,先别急着下断语,让学生反映来评判,让教育过程来检验。(陆文江)

  学八股是缘木求鱼

  八股文入选教材让人甚觉匪夷所思,无论是语言形式还是思想内容,八股文因循守旧,不敢“越雷池一步”,欲考取功名者无一例外只有做唯唯诺诺的“应声虫”,才能入主考大人法眼,否则必然被打入另册,无缘仕途功名。从宋元至明清,封建统治者将专制驭人之术发挥到登峰造极,当西方国家纷纷走上自由资本主义道路之时,古老的东方中国仍在故步自封、抱残守缺,日渐“成熟完备”的科举制度,硬是将无数知识分子禁锢于皓首穷经的八股求仕独木桥上,使他们喘息无法动弹不得。在专制者眼里,思想是万恶之源,民众驯服就能天下太平,八股文就是对社会文化精英的有效驯服工具或者说“技术”,读书人终生在八股文里无尽纠缠,最终失去思考与反抗能力,正像鲁迅所言,“专制技术就是掠夺者刺在中国社会神经上的一根毒针,它使得中国社会麻痹、僵化,失去反抗力,以利于它肆无忌惮地敲骨吸髓。”

  八股文与现代文明格格不入。首先,它与现代文章格式内容背道而驰。现代意义的文章主张彰显作者个性、才情,越是具有个体独特发现与识见的文章越有价值,而八股文圈禁了作者的思想。其次,它与现代社会气质大相径庭。自五四发端,中国社会渐由封建、愚昧向民主、科学转轨,虽然进程极尽艰难曲折,但其前进趋势早已是“青山遮不住”。当今中国,呼唤多元文化和多元思想,社会呈现多样性与包容性,“我虽然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正在成为广泛共识。八股文形式僵化、内容陈腐,困扰思维、制约创新,注定要成为历史笑柄。

  八股文入教材绝不是一个好主意,它将以潜移默化的负面影响,使本来就缺乏创意精神的人们更加唯命是从,使一些刚刚产生创新思想萌芽的人们重又陷入模式化窠臼。有人说,学八股是为了让文章有“体”,让文章有“体”就一定要学习八股文吗,难道要让生动多样灵活自如的现代文体再“大一统”回归“八股”?况且,学生写文章没有“体”,症结在于头脑中没有明确集中的观点。假如不能解决自主思想与梳理思想问题,哪会有与内容水乳交融的文章之“体”?以八股文训练文章之“体”无疑是舍本逐末,也是缘木求鱼。(涂启智)

  据《京华时报》、《深圳商报》等综合整理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新闻:010-82296669 zgjsbgn@21cn.com 经营:010-82296710
微语录
建设完整的国学教育
课程体系
八股之辩
光阴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