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1月16日 星期三
重建课堂学习规则
□刘伟元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学校会比较主观地制定一些规则,比如:上课发言时要先举手,得到教师的同意后方可表达自己的想法;听课坐姿要端正,有教师甚至连学生手放在哪里也要规定……各种规则可谓是“无微不至”。

    但是,这样的规则是科学的吗?这样的规则征求过学生的意见吗?在我看来,正是一些不合理的规则捆住了学生的手脚,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困住了学生的心灵。

    有调查显示,93.7%的小学生希望在制定课堂行为规则时要考虑他们的意见,但只有45.6%的学生认为教师在制定规则时会征求他们的意见。这说明,在规则制定过程中,学生极少有发言权。一些规则的制定忽视了小学生的理解和接受能力,没有起到相应的作用。

    基于以上认识,我在尊重学生意见的基础上,借鉴分享式教育教学理论,尝试重建几项课堂学习规则。

    坐姿无须固定。我们发现,绝大多数的课堂上,学生坐姿笔直,双手放在课桌上。这样的规则表面上看起来有利于维持课堂学习纪律,保证学生的学习效果。实际上却恰恰相反,有研究显示,人只有在身心完全放松的状态下思维才能充分投入,大脑才会灵活运转。如果只是一味地强调统一、标准的坐姿,学生的个性化思维就难以得到激发和张扬。所以,在要求保持上身端正的基础上,身体其他部位随意放置或许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效果。

    发言不用举手。在我看来,课堂上学生有自己的想法后,不用举手等待教师的认可就能站起来发言。一方面,我们的教育本身要以学生为主体,是为学生服务的。另一方面,表现欲是人的一种天性,表现欲得到满足会给人带来成功的愉悦感,这是人进步、发展的强大动力。此外,这样的规则还能使学生明白,机会不是教师给的,是自己争取来的。有人担心这样课堂会很乱,其实我们只要提前说明规则:如果有学生已经开始发言了,其他学生就不能再去抢答,这样课堂才会井然有序。当然,一个学生发言结束后,其他学生可以补充、修正、质疑等。此外,学生的回答必须围绕主题进行,不能随意乱说。

    离座相对自由。在传统的课堂上,学生必须坐在自己的座位上认真听讲、练习、讨论,不能随便离开座位。可是许多时候,学生因为不能离开座位,就难以看到教师板书的内容,不能完全欣赏同学的精彩表达,不能与教师和同学进行眼神交流……如果遇到类似的情况,应该允许学生离座,这是保证学生学习行为顺利进行的举措。但是离座有一定的要求,就是离开座位之前需要征得教师或组长的批准,而且带有一定的任务和目标离开,否则可能会影响课堂的正常秩序。

    展示面向全体。绝大多数学生在发言、展示时,往往是面对教师一个人。学生或许会认为,发言、展示就是给教师看的,因为评价权完全掌控在教师手中。新的课堂规则要求学生发言、展示时,要面向教师和全体同学进行展示,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表现欲、表达能力等。学生在展示完成后,可以请其他同学进行评价,这样的互动交流更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讨论、质疑等活动提高学生对知识的认知。

    脱稿交流展示。许多时候我们会看到,学生在回答问题、交流展示时,手捧着课本或练习本在读,这样的方式很容易使学生在思维上形成惰性,也不利于学生对知识、方法的记忆和理解,更不利于学生表达能力的提升。正确的做法是要求学生脱稿表达。学生养成脱稿表达的习惯后,可以进一步借助表情、手势等肢体语言增加表达的感染力。脱稿表达除了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外,还有利于学生深刻地领会和掌握知识。

    小组机会均等。在以往的课堂上,小组合作展示成果时,都是教师决定参与展示的小组。为了体现公平参与的理念,教师可以让学生代表决定参与展示的小组。有时候也可以通过抽签的方式,这样在一段时间内,每个小组参与展示的机会基本上是均等的,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保证教学面向全体小组、全体学生,也有利于科学地评价小组学习活动。但是,如果不能保证一节课内每个小组都有展示的机会,教师必须全盘掌握学生的研究动态,不要让有价值的研究失去展示的机会,在不打乱课堂进度的基础上灵活安排。

    学生评价自主。以往对学生个体、小组的评价都是教师一手操办,学生很少有评价同学的机会。现实情况是,学生自己心中也有一杆秤,他们对同学的学习成果、展示品质等有自己的评价标准。在课堂上,对学生、小组的评价完全可以放手给学生,锻炼学生的评价、表达能力。教师需要做的是,俯下身子与学生商量、总结各种评价办法,把握评价的基本原则,不过多干预甚至误导学生自我评价的方向。

    我相信,把课堂还给学生后,他们会创建出更加合理、科学、有效的学习规则。教师的任务就是思考、总结和提炼这些学习规则,为学生高度自主、更加有效的学习提供保障。

    (作者单位系山东省安丘市辉渠镇温泉学校)

中国教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