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03月08日 星期三
特殊教育师资力量薄弱,全国政协委员马德秀提议——
给特殊教育教师队伍“补血”
□ 本报记者 吴绍芬

    打通全国政协委员、上海交通大学原党委书记马德秀的电话,令记者没想到的是,长期关注乡村教师发展的她,这次却把关注的焦点延伸到特殊教育领域。电话的那一头,马德秀委员激动地说:“我今年有两个提案,其中一个是关于特教教师的,我觉得你们媒体应该多呼吁、多关注。”

    事情要从去年的一次调研说起。2016年,全国政协主席俞正声专门主持召开了“重视特殊教育”政协双周协商会,之后,在全国政协副主席王家瑞的带领下,全国政协组织委员赴天津、甘肃、河南等地调研特殊教育,马德秀对特殊教育的现状感受颇深。

    “我国特殊教育在校生44万,其中在特教学校就读的20多万,在普通学校随班学习的20多万。相对于1.4亿义务教育在校生,这真是个小群体,但特殊教育却是义务教育的重要窗口,是衡量国民教育发展水平的风向标,是国家文明程度的真实反映。”马德秀说,在调研中她更加深切地感受到,尽管近年来我国特殊教育取得了长足进步和发展,但仍是义务教育的短板,最核心的问题是高素质教师紧缺。

    在面对面与教师的座谈中,马德秀发现了特教教师队伍中三个突出的问题。

    一是数量不足、结构失衡。在全国2000余所特教学校中,教职工队伍数量明显不足,而且各地极不均衡,如北京、上海等地师生比可达1:3,而中西部地区1:10的师生比并不少见。在教师结构方面,早期诊断、身体康复、语言纠正、行为矫正等专职技术服务教师和心理健康教师匮乏,仅占5%;性别结构方面,男教师仅占28%,远低于普通中小学45%的比例;学历结构上,大专及以下学历超过40%,欠发达地区教师学历更低。

    二是职称评定不切实际,职业吸引力弱。不少特教学校以普通学校教师标准评聘特教教师,导致教师需要花大量精力准备与本职工作毫不相干的内容;而一旦被评上特教教师,便打通了教师转岗普通学校的渠道,加速了人才流失。特教教师渴望受尊重,期盼被认可,然而,我国特教津贴仅占教师全部收入的5%,薪酬对职业的吸引力大打折扣。

    三是专业化水平不高,职业胜任力不强。马德秀说,一方面学校需要大量特教毕业生,另一方面为数不多的特教专业学生又不愿从事特教工作。大部分特教教师由普通教师转岗“半路出家”,受过系统培训的不到一半。

    得知国务院修订的《残疾人教育条例》将于今年5月1日正式施行,马德秀的第一感觉是“备感欣慰、备感振奋”。但兴奋之余,她觉得重要的仍在落实,希望政府加快研究制定细化方案。为此,马德秀提出以下建议:一是统筹规划。国家要坚持“特教特办”,地方要变碎片管理为合作共治,教育、编办、财政、人社和残联等部门要形成合力,分类规划,优先建设,突出重点,系统推进;二是明确编制标准。特殊教育平均师生比不应低于1:2.5,并对专职技术服务教师予以倾斜,同时还应为特教教师建立专门职称评聘体系;三是提高特教教师津贴水平。按照“全部收入”的25%划定国家最低标准,鼓励各地根据招收学生的残疾程度上浮;四是加强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统筹布局高等特教师范院校,增设特殊教育系,适当降低录取线,实施中西部定向培养计划,建立多元培养模式和职业准入机制。提高骨干教师“国培计划”辐射面,省级培训实现全覆盖。

    “只要政府重视,发展特殊教育就不会是沉重包袱。”马德秀说,“关心支持特教教师,就是点亮了特殊儿童的生命,点亮了一个家庭的希望。”

中国教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