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03月08日 星期三
根植于民族文化沃土的课程
□ 张瑾颖 周黎霞

    楹联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它所具有的人文价值、工具性价值、文化价值、道德价值有利于积淀学生的人文底蕴、培养语文素养、提高道德修养。2009年,我们学校开始开发和建设楹联课程,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打造学校文化特色。

    学校积极打造楹联视觉文化,重点设置了几个楹联教育集中展示区域:传统文化长廊张贴历代文人的妙语佳联,联墨长廊展示师生的优秀联墨作品,楹联展厅展示学校楹联教育的硕果。此外,学校还把楹联写在校园的每个角落,一步一景,一景一联,如春风化雨般浸润着学生的心灵。建筑的柱子上也悬挂着对联,如乐趣楼对联“娄水引朝阳,看一片新荷小小;墨香添乐趣,听几声雏凤清清”,梅品楼对联“聚娄江灵气,气腾书卷三千丈;得梅品清风,风动墨香十二时”。每间办公室门口张贴着教师的嵌名联,如音乐教师孙作诗的嵌名联“作曲声声传妙韵;诗情句句表诚心”,室内墙壁上挂着古代励志联,如“日月两轮天地眼;诗书万卷圣贤心”。各个功能室装饰着对联,如武术馆内有“培育丹心,习文自可胸怀志;弘扬国术,尚武亦能德润身”,因景而生的楹联时时可见,处处生春。

    为了将楹联教育落到实处,学校制定了《楹联教育课程实施纲要》,明确了楹联教育的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实施策略和评价建议,并组织骨干教师编写了校本教材《娄水联馨》,在五、六年级每周开设一节楹联课,系统进行联律知识的学习。教师们积极探索楹联课程的教学方法,初步形成了“故事激趣——名联赏析——联律学习——牛刀小试——点石成金”的楹联课堂教学模式。

    上课时,教师以历代楹联轶闻趣事导入新课,同时引出故事中的名联进行赏析,在赏析中引出相关联律知识,引导学生掌握楹联的特点和创作规律。这样的教学改变了学生学习理论时的枯燥乏味,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比如,在学习平仄安排规律时,教师先以郑板桥与童生韩镐论文的故事导入,引出名联“春风放胆来梳柳;夜雨瞒人去润花”及“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进行赏析,再以之为例教学“平仄交替、平仄对立、仄起平收”三个规律。学生掌握了楹联特点后,教师通过修改病联、对联寻亲、对句练习、成联创作等形式让学生小试牛刀,循序渐进练习。最后通过师生互动,对学生创作的楹联进行点评修改,通过不断地推敲字词,切磋琢磨,点石成金,提高学生楹联作品的水平。

    学校在扎实课堂教学的同时,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楹联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楹联、运用楹联、创作楹联。学校积极开展楹联大搜索活动,引导学生在节假日搜集生活中看到的各类楹联,回校后进行交流、点评、赏析,发现错误的对联及时修改完善;开展每周一联、对联考级活动,增加学生的楹联积累;开展楹联擂台赛、楹联故事会,激发学生学习楹联的兴趣;开展各类主题征联活动,引导学生走进校园、走进社会、走进生活的方方面面,用楹联叙事抒情、表情达意。例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用楹联表达节日祝福,如鸡年春联“课业勤攻,紫燕翔空三小乐;晨光齐舞,金鸡亮嗓九州欢”;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用楹联表达远足的喜悦,如学生为世博旅游撰联“拥抱世博欢乐溢;旅游上海笑容飞”;学生为沙溪古镇采风撰联“黑瓦白墙飘雨细;古情今韵醉茶香”……学生用对句两行,表达童心看世界的美妙,感受楹联文化的魅力,享受学习楹联带来的快乐。

    楹联教育课程,帮助师生将生命植根于民族文化的沃土。近年来,学生参加全国楹联现场创作比赛、“诗词中国”创作大赛、全国楹联夏令营等活动频频获奖。今后,学校将进一步丰富楹联教育课程,弘扬中华楹联文化,传承祖国韵律的瑰宝。

    (作者单位系江苏省太仓市新区第三小学)

中国教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