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05月31日 星期三
有参会代表评价说,这是一次高效课堂系统建设的迭代升级,是一次教师专业成长原动力的创见。毫无疑问,创课进校园为一线教师提供了一种深度教研的新范式。
基于落地思维的“创课”活动
□ 本报记者 褚清源

    课堂需要创意,理想需要创见。

    当“创课进校园”公益活动第三站落下帷幕时,作为会议的组织者,我们对创课和媒体的转型又有了新的认识。

    这是中国教师报年度公益活动系列之一,此前中国教师报的许多公益活动都深受一线教师欢迎。从“课改中国行”到“民办学校公益游学”行动,再到“创课进校园”,这是中国教师报作为教育专业媒体发展方式转型的探路,秉承公益精神,坚持落地思维,我们致力于做最接地气的课改活动,无论是专家报告还是课堂研讨,我们努力传播有思想的技术和有技术的思想。

    “创课进校园”活动源于中国教师报发表的一篇文章。2015年11月18日刊发的文章《有一种课叫创课》,引起了读者的广泛关注。

    2016年3月,中国教师报正式发起“创课进校园”公益活动,每期走进一所学校,每期锁定一个主题,进行创课、晒课、观课、议课。

    课,是创课进校园的一个重要对话媒介。本着“以课为媒,让课说话”的原则,我们努力将“创课进校园”打造成一个深度教研的圈子,一个跨区域教研的平台。

    这样一个平台可以帮助更多的课改学校走出平时校内教研的同质化议课困境,不同区域、不同学校之间的评课议课,有效地打破了一所学校内部教研的“审美疲劳”和学术观点的“近亲繁殖”,更重要的是激发了一线教师的教研动力。

    何为创课?

    创课,就是要上出有创意的课、有创新价值的课。如果说仿课是从1到N,创课则是从0到1。

    创课创什么?创课既包括创课堂,也包括创课程内容、创学程设计。它可以围绕课堂教学的任何一个结构、流程和元素进行创新,既可以进行颠覆性系统创新,也可以进行单项优化的微创新。我们倡导的原则是,每堂课创意一点点,改变一点点,优化一点点。总之,让创课不再高不可攀,让创课成为一种教学常态。

    我们期待着,通过“创课进校园”引领课堂新气象,我们也坚信,从创课出发必将催生一个群体现象,这个现象叫“创课型教师”现象。

    本次创课活动的主题是:合作学习与深度学习。一天半的时间,通过教师、学生、专家多元视角的观课、议课,发现推进合作学习与深度学习的密码。

    合作学习已经成为今天许多课改学校的课堂常态,但合作学习也潜藏着一种风险,就是有可能阻碍深度学习的发生,许多伪合作、被合作催生的虚假课堂繁荣,让课堂上的学习陷入了肤浅状态。所以,本次活动基于“合作学习与深度学习”这一主题,我们通过改进、优化合作学习和同伴多元互助方式,从而促进深度学习的发生。如果说合作学习是手段,那么深度学习就是目标和目的。

    “创课进校园”活动以展课拉动教研,以立体评课体系深化教研。围绕《端午的鸭蛋》进行的两节同课异构课例,成为此次观课议课的主要内容。

    这次评课活动中,我们特别安排了学生评课团,就是要听取学生的声音,看看来自学生的视角会有什么样的不同。在课堂建设中,学生作为课堂学习的主体,他们的声音不可缺席,他们才是创课的主体!

    而学情观察员的设置,让课堂变得更透明,让教与学更有机会变得平等。作为上课教师的第三只眼,学情观察员让与会代表看见了以往几乎看不到的真实、具体、鲜活的学情。活动现场,我们在与会教师中征集了12名学情观察员,参与到课堂中来。学情观察员制度让读懂学生、读懂学情变得具体、可操作、看得见了!

    此外,我们还设置了教师评课团、专家评课团,通过近看和远观,完成对课堂更多元、更系统的诊断。

    这样的观课议课,让教师有一个发现问题的抓手,有一个研究问题的载体,教师成了一个深度学习者、研究者,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

    在全面体验感知全新的观课评课流程后,作为会议的主办方,中国教师报发布了《3.0版观课评课体系成果》,全面解读了基于学生立场的理念和操作体系,受到与会教师的高度关注。这一活动形式实现了教师培训方式的翻转,即先学习再点拨分析,重体验,重分享,让每一位参会者都成为成果的贡献者。

    有参会代表评价说,这是一次高效课堂系统建设的迭代升级,是一次教师专业成长原动力的创见。毫无疑问,创课进校园为一线教师提供了一种深度教研的新范式。

    而在我们眼中,这是一次由策划者、上课教师、学生、与会专家和参会者等主体,共同参与完成的一项“从验证性学习到发现式学习”办会模式的创新。

中国教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