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06月07日 星期三
寻找合作学习的内需支撑
□ 孙洪娟

    作为一线教师,我们始终在探索一条高效学习之路。最近很幸运,参加了“创课进校园”活动,对合作学习的内涵与意义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我认为,合作学习的开展需要外力的驱动,也需要学生发自内心的需求,外力与内需相结合,才能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

    反思许多课堂上的合作学习,学生往往只是外力推动下的被动合作。

    比如,教师分配学习任务后,小组成员为完成任务而合作。如《端午的鸭蛋》一课教学中,有教师出示问题,作者家乡的鸭蛋到底好在哪儿?有什么特点?作者对家乡的鸭蛋有怎样的感情……学生通过朗读课文寻找答案。组员在组长的主持安排下发言补充,形成小组更加完善的理解,为全班展示做充分准备。这种在任务驱动下的合作是被动合作的一种,学生有明确的任务,有明晰的思维导向,有明确的合作达成。

    比如,学生对问题不感兴趣,只是在教师的监督下,在小组共同利益(比如分数)的约束下,不得不参与进来,做一名旁听者。这样的学生带着一种被强制的感觉参与学习,学习效果可想而知。

    再比如,在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中,教师常常会请小组选择一个主题,组长围绕主题分配具体任务或组员认领任务,谁认领谁负责。这种形式的合作,学生的自主决定权多了一些。如以“民间采风”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中,某组选择“家乡素描”作为小组任务主题。组员分别认领了家乡的地理环境特色、历史文化特点、历史人物等几项小任务,并围绕自己选择的角度调查访问、搜集素材。最后,小组合作整理相关资料,准备进行全班汇报展示。

    以上几个案例中,学生都是在教师的引领下合作探究,甚至是在小组加分奖励等利益的驱动下合作。这种合作是外力推动下的合作,但我并不想否定这种方式。恰恰相反,我认为,如果没有这样的外力推动,学生又怎么明确学习的方向?所以无论何时,教师在这方面的助推、引领、调控必不可少。

    但是,合作学习要想达到更好的效果,还需要学生发自内心的需求,需要学生自觉自发地参与合作。

    学生会为释疑求解寻求帮助。比如学生读到“肃然起敬”一词,他会自我发问:这个词是什么意思?为什么用到这句话里?问题生成后,学生迫切希望解决,于是他会主动找其他同学共同寻找答案,从而实现学习的共赢。

    对于某些问题,学生已经有了自己的认知结论,但为追求完美,他会主动寻求合作伙伴。《端午的鸭蛋》一文中用到了清代诗人、散文家袁枚的一些文字,引用古诗文能增加文章的文学色彩。由此有学生推想,本文还有其他引用吗?我们以前学过的课文哪里是引用?引用还有哪些作用……爱思考的学生可能还会提出更多的问题,他们的思考已经不再局限于当前的文本,而是有了纵向或横向的拓展。为了追求深入、追求完美,他们会寻求帮助,与优等生合作探究,与教师合作探究。人与人之间思维的碰撞生发出灿烂的火花。

    有内在需求支撑的合作,学生习得的不仅是知识,还有人际交往、思维模式……

    合作学习需要外力的推动,也需要学生发自内心的需求。只有将二者结合,长期坚持下去,学生的素养才会真正得到提升。

    (作者单位系河北省青县树人学校)

中国教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