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06月21日 星期三
释阐
另一个角度读《论语》
□ 沈周霄

    时下解读《论语》的书层出不穷,甚至出现了新一轮“论语热”。但《论语》毕竟是一部先秦时期的典籍,当今的解说往往“鱼龙混杂”。在这样的背景下,教师不妨换一个角度进行《论语》阅读与教学。

    重视整体联系。《论语》是语录体文章,行文随意,但教师教学时应多运用联系比较的方法。比如,学到“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时,教师解读孔子对子路的态度,就可以联系前面章节中子路“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的理想,以及子路对荷蓧丈人“不仕无义”的评价,之后还应该补充交待子路战死时“君子死,冠不免”的“结缨遇难”。

    重视成长意义。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我们从中完全可以读出孔子的精神成长历程。读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和“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矛盾观点时,我们可以知道一个人在不同的人生时期可能会有不同的人生感慨,人的一生既要追求与外界的和谐,更要追求与内心的和谐。读孔子“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的观点时,我们可以反思时下的功利主义之风,从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重视文化自信。中国是儒家文化的发源地,《论语》中的确存在一些不适应现代社会的地方,但毕竟是少数,读者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有教无类”“因材施教”这些理念,放在现代也非常实用,自然应该加以吸收;而有些不适应现代社会的观点,则不必为圣人讳言。

    重视时代价值。《论语》来源于古人的生活,其中的经典智慧不妨用现代的理念来解读。比如,从“礼崩乐坏”,我们可以读出当代社会的一些乱象。再比如,孔子“为政以德”的思想,就需要加入新时代的理解——当今社会已不是孔子那时以伦理为纽带的家族制社会,而是一个法制社会,我们既要“为政以德”,更要“为政以法”。

    教师不应该只将《论语》当作文言范文来教学生读写字词,更要理解和体会其中的儒家文化精神,并赋予这种精神新的生命意义。

    (作者单位系江苏省张家港市暨阳高级中学)

中国教师报